本期目录

2014年, 第45卷, 第19期 刊出日期:2014-10-15
  

  • 全选
    |
  • 周玉丰 芦艾 杨萌 王英
    . 2014, 45(19):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通过溶解溶胀实验和热弹性测试,并利用热弹性理论对二氧化硅增强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PMVS)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溶解溶胀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PMVS网络中分子链的流动性降低,有序度增加即链熵降低,对PMVS的增强有着重要作用;由热弹性理论分析计算所得结论表明:在硫化PMVS/二氧化硅网络结构中,流动性完全受限的部分链段,在定拉伸、升高温度的条件下,会有少量链段的流动性增加,使得分子链的内能增加对总应力产生贡献(fe/f),并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贡献逐渐变大,也就是说二氧化硅增强PMVS的物理本质不仅仅来源于熵的变化,而且与内能的贡献也有着重要关系(特别是在低拉伸比条件下)。
  • 李月生
    . 2014, 45(19):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钛酸丁酯为钛源,分别以三乙醇胺和亚氨基二乙酸为水解抑制剂,合成了掺杂SeO32-离子源不同含量的纳米TiO2, 并对在可见光范围内对孔雀石绿(MG)进行光催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SeO32-离子源掺杂能够有效地提高纳米TiO2的光催化性能,并且确定了不同条件下合成的纳米TiO2的最佳掺杂含量和反应条件。对掺杂的TiO2进行了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傅里叶变换红外(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光电子能谱(XPS)以及氮物理等温吸附(BET)等系列表征,揭示了催化剂的表面性能、电子结构、脱水性能、吸附性能、结晶程度、晶相结构等多方面协同作用是SeO32-离子源掺杂的TiO2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的原因, 该研究可能为新型高性能光催化材料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应用支撑。
  • 樊文井 成岳 焦创 曾小军 王维
    . 2014, 45(19): 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水溶性淀粉(Starch)为包裹剂,采用流变相反应法制备了包裹型纳米零价铁(Starch/Fe0)。研究了样品投加量、pH值、初始Cr(VI)浓度及铜离子浓度对水溶液中Cr(VI)去除率的影响及反应动力学;探讨了包裹型Starch/Fe0去除Cr(VI)的反应机理。采用XRD、SEM和T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包裹型Starch/Fe0投加量为0.6 g/L,pH值为5,初始Cr(VI)浓度为10 mg/L时,Cr(VI)的去除率可达100%。当反应体系中Cu2+和Cr(VI)共存时,Cu2+在反应中对Cr(VI)的去除有促进作用。包裹型Starch/Fe0对Cr(VI)的还原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 陈杨
    . 2014, 45(19): 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兼备两种组分的优势,并赋予材料新的结构和性能。核/壳结构有机/无机复合微球作为一种新型抛光介质,在实现高效无损伤抛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的不同粒径的聚苯乙烯(PS)为内核,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PS/SiO2复合微球。利用FT-IR、FESEM和T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借助AFM考察了复合磨料内核尺寸对二氧化硅介质层抛光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单分散PS微球尺寸在200~600 nm,复合微球的壳层由SiO2纳米颗粒(5~10 nm)所组成,壳厚在10~15 nm。材料去除率(MRR)随复合磨料内核尺寸的减小而降低,而抛光后晶片表面粗糙度(RMS)的变化则不明显。当内核尺寸为210 nm时,RMS和MRR分别为0.217 nm和126.2 nm/min。提出将核壳结构有机/无机复合磨料理解成一种表面布满无机纳米颗粒的微型“抛光垫”,尝试用有效磨料数量以及壳层中单个SiO2颗粒的压入深度对抛光试验结果进行解释,并讨论了有机内核在抛光过程中的作用。
  • 刘政鹏 李娟 刘宁 景月月 熊绍珍
    . 2014, 45(19):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一种氢等离子辅助固相晶化(Hydrogen Plasma Assisted Solid Phase Crystallization, H-SPC)多晶硅的新颖技术。这一晶化技术能够明显缩短晶化时间,同时有效钝化多晶硅薄膜的缺陷态。本文首先对氢等离子辅助SPC技术与传统SPC技术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研究了晶化过程中各种工艺条件对多晶硅晶化质量的影响并进行了物理机制的初步分析。
  • 曾安然 郑玉婴
    . 2014, 45(19): 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ABS含量的ABS/iPP复合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WAXD结果表明ABS诱导iPP在β(300)面结晶,在ABS含量为5wt%时,复合材料β晶的相对含量为0.45。DSC结果表明ABS的加入能提高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POM扫描结果表明在iPP中在加入ABS后,iPP在ABS表面附着生成β球晶。ABS的加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iPP的机械性能,在ABS含量为5wt%时,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提高了16%,热变形温度提高了5℃。总的来说,ABS可以作为iPP的大分子β成核剂,诱导生成β-iPP,提高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同时可用于制备高分子合金来改善iPP的机械性能。
  • 周翠 王斌 朱加祥 田晓宇 申坤
    . 2014, 45(19): 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铁基非晶合金Fe41Co7Cr15Mo14C15B6Y2作为焊芯制备低氢型非晶堆焊焊条,利用手工电弧堆焊,调控堆焊工艺参数,在Q235钢上制备两种不同非晶/纳米晶组分的复合堆焊层。利用XRD / SEM / TEM探索不同堆焊工艺下的结构组织演变及非晶/纳米晶的组成比例变化,研究了不同比例非晶/纳米晶复合堆焊层的晶化特征、硬度和耐磨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堆焊层为铁基非晶/纳米晶复合涂层,与基体达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涂层中非晶相含量最高可达47.44%,纳米晶粒尺寸为10~48nm,堆焊层的最高硬度达1226HV1,其耐磨性可达Q235钢的8倍;两组堆焊层的晶化激活能分别为Ex(150A)=107.476kJ/mol,Ex(160A)=58.104kJ/mol;随着堆焊热输入的增加,堆焊层中非晶相的含量降低,纳米晶粒尺寸增大,堆焊层的晶化温度、热稳定性、硬度和耐磨性有所降低。
  • 金莹
    . 2014, 45(19): 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非晶合金Fe52Co34Hf7B6Cu1试样进行了中频磁脉冲处理,处理过程中,磁脉冲场强、作用时间保持恒定:250Oe、10min ,脉冲频率分别为500、1000、1500和2000Hz ;用穆斯堡尔谱(MS)、X光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等技术观察了该非晶合金磁脉冲处理后的微结构变化,并以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了试样在磁脉冲处理后的软磁性能。结果表明, 对应1500Hz 、250Oe、10min的中频磁脉冲处理,相对优化了合金的软磁性能。
  • 赵廷凯
    . 2014, 45(19): 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居亚庆 王新龙 袁翠 王通文
    . 2014, 45(19): 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水解缩聚法合成苯基硅树脂微球(PPSQ),使用TEM、TGA、XRD、XPS等方法对PPSQ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PSQ的结构规整,粒径分布均匀,且耐热性能非常优异;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酯)[P(MMA-VAc)]为基体制备PPSQ/ P(MMA-VAc)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研究了PPSQ的加入对聚合物电解质性能产生的影响。热失重测试和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当PPSQ含量达到7wt%时,体系的热失重曲线向高温方向偏移,同时电导率也达到最大值3.17 × 10-5 S/cm,聚合物电解质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
  • 宋庆功
    . 2014, 45(19):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γ-TiAl和过渡金属Zr替位掺杂γ-TiAl形成的Ti8Al7Zr和Ti7ZrAl8体系的几何结构、总能量、结合能、声子谱和热学参量。通过对几何结构和结合能的计算分析揭示Zr替位掺杂γ-TiAl能够改善材料的稳定性和延性。能带结构和态密度表明Ti8Al7Zr和Ti7ZrAl8体系具有金属导电性。计算的声子谱显示Ti7ZrAl8体系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计算结果显示Ti8Al7Zr和Ti7ZrAl8体系均具有较大而且稳定的高温热容量和热导率,比γ- TiAl有显著的改善。Ti8Al7Zr和Ti7ZrAl8体系的较大的热容量和热导率都有利于γ-TiAl基合金的技术应用。
  • 姬凌云 史宝利
    . 2014, 45(19): 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改性剂,对ZSM-5型沸石粒子进行了改性,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膜材料,制备了改性沸石填充的PDMS渗透汽化杂化膜。以10%的乙醇/水体系为实验对象,研究了该杂化膜对乙醇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填充改性沸石粒子能显著提高PDMS膜的分离性能。当料液温度为40°C时,分离因子和渗透通量分别达到14.1和348.7 g?m-2?h-1。
  • 林金阳 张永爱 杨尊先 郭太良
    . 2014, 45(19): 1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脉冲电压法对平栅双层膜阴极进行处理,进一步提高其场致发射性能。采用磁控溅射法在平行栅电极上溅射氧化铋薄膜和氧化锡薄膜,并对薄膜进行AFM分析,通过场致发射测试结果表明,经过脉冲电压法处理后的平行栅双层膜阴极的发射性能、如亮度、均匀度等有了很大的提高,阳压为3000V,栅压为190V,其腔体亮度可达462 cd/m2。平行栅双层膜阴极的脉冲电压处理可以有效的改善阴极的场发射性能,为改善SED阴极结构及材料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实验方法。
  • 霍 明 闫洪
    . 2014, 45(19): 1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尿素和氨水为氮源,采用溶胶-凝胶法低温制备了具有可见光活性的N-TiO2光催化剂,并用XRD、SEM、FITR、UV-Vis等表征手段,研究其晶体结构和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以尿素为氮源,在pH=2、n醇:n钛为10、水浴温度65℃、n氮:n钛为0.06条件下制备的N- TiO2以锐钛矿为主,结晶度好,薄膜表面均匀平整;与以氨水为氮源制备的N-TiO2比较具有更好的可见光活性。
  • 叶雨顺 左孝青
    . 2014, 45(19): 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铜-石墨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改善其组织和性能,采用氩气保护下的压力烧结技术制备了铜-石墨复合材料,研究了烧结压力、压制压力、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对铜-石墨复合材料相对密度及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相对密度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压力烧结各参数可减少孔隙数量,改善组织均匀性,提高材料相对密度,进而提高材料硬度和导电率;材料性能主要取决于相对密度,相对密度越高,性能越好,但材料性能还受孔隙尺寸和形状的影响;在烧结压力150MPa、压制压力400MPa,烧结温度870℃,烧结时间2.5h条件下获得了相对密度0.945,硬度66.3HB,电导率6.2MS/m的铜-石墨复合材料。
  • 潘良 孙晓君 施云波 张慧
    . 2014, 45(19): 1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本文采用化学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o-MWCNTs)与Hummers 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GO)超声混合,加入室温硫化硅橡胶(RTV),利用溶液共混法制备具有湿敏特性的o-MWCNTs/GO/RTV复合薄膜。借助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吸收光谱(FT-IR)等分析手段分别对化学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及氧化石墨烯进行表征,并对基于o-MWCNTs/GO/RTV的复合薄膜的湿敏性能及湿敏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混酸处理后的碳纳米管端口打开,侧壁和开端处产生羧基和羟基等官能团,有利于水分子的吸附,同时也有利于与GO表面的基团作用,形成三维的纳微米结构,提高了碳纳米管与硅橡胶基体的相容性,使所制备的o-MWCNTs/GO/RTV复合薄膜灵敏度提高。当相对湿度在23%~87%的范围,o-MWCNTs/GO/RTV湿敏薄膜的灵敏度为0.3152/%RH,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4s、27s。
  • 肖佳 吴婷
    . 2014, 45(19): 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碳硫硅钙石在不同阳离子(Na+, Mg2+)作用下的形成。将水泥-石灰石粉净浆试件分别置于5℃不同浓度的硫酸钠和硫酸镁溶液中,对腐蚀破坏部分取样进行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试件在硫酸钠和硫酸镁溶液中均发生了碳硫硅钙石型硫酸盐腐蚀,并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其破坏不断加剧;试件浸泡在硫酸钠溶液中,腐蚀产物以碳硫硅钙石为主,随着硫酸钠浓度的增加,其破坏增加;浸泡在硫酸镁溶液中,试件由表及里逐渐变为一种白色烂泥状物质,腐蚀产物以碳硫硅钙石和石膏为主,镁离子加速了碳硫硅钙石的形成。
  • 李佳艳 贾朋军 刘瑶 李亚琼 曹盼盼 谭毅
    . 2014, 45(19): 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Al-Si-Sn三元合金精炼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提纯产率,但添加的金属Sn与Si难以分离的问题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本文选用SnCl2(60 g?L-1)作为电解液, Al-Si-Sn合金(58.14at%Al-31.86at%Si-10at%Sn)作为阳极,高纯Sn(99.99%)作为阴极,在室温下进行恒电流沉积实验。通过讨论电流密度、电解液pH值、沉积时间、搅拌速度等参数对电流效率及Sn沉积层形貌的影响,优化电解回收金属锡实验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当磁力搅拌速度800 r/min,电流密度0.4~0.5 A/cm2 ,沉积时间3~6min,pH值3~4时,电流效率达到最大值。
  • 刘义 张炯明
    . 2014, 45(19): 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CAFE法对6.5%Si高硅钢铸锭凝固组织进行了模拟研究,得到的凝固组织无论是晶粒大小还是柱状晶比例都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确定出适合高硅钢组织模拟的参数为nS,max=3.5×105 m-2、nV,max=1.66×108m-3、ΔTS,n =0.5K、ΔTV,n =7.5K、ΔTS,σ=0.1K、ΔTV,σ=0.1K。进一步研究了过热度及冷却条件对铸锭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过热度的降低,凝固组织中柱状晶比例和晶粒平均面积均减小。水冷条件下,高硅钢铸锭凝固组织几乎全是柱状晶,而且晶粒粗大。空冷条件下,等轴晶区扩大,但柱状晶仍占主要部分。缓冷条件下,等轴晶区占主要部分,晶粒平均面积和空冷条件下相当。
  • 蔡军 胡琰琰
    . 2014, 45(19): 2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两种典型的生物微粒(硅藻土和螺旋藻)作为成形模板,采用化学镀工艺在其表面包覆Cu@Ag层,来制备生物型核壳式导电微粒。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及X射线衍射仪对化学镀Cu@Ag后生物微粒的外观形态、表面形貌、镀层成分及相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化学镀铜液和化学镀银液的使用比例,可以获得表面镀层质量优异的生物型导电微粒;与纯金属粉相比,生物型导电微粒的比重显著降低,是一种轻质导电微粒。
  • 冯莎莎 李方旭 肖定全
    . 2014, 45(19): 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发展环境友好型材料与电子产品的要求,铌酸钾钠(K0.5Na0.5NbO3—简写为KNN)基无铅压电陶瓷由于其具有优越的电学性能和较高的居里温度而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压电铁电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在材料科学技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国际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情况,综述了近年来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在粉体制备、陶瓷烧结以及陶瓷织构化等制备工艺技术上研究的新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 刘东 卢志云 张静全 黄艳 李龙章 武莉莉 黎兵 李卫 冯良桓
    . 2014, 45(19): 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湿化学方法,利用硅氢化反应,通过对刻蚀体系、脱氧方式、刻蚀后硅粒子的分离方法等工艺的优化,成功地实现了微米硅、纳米硅及硅量子点的表面烃基改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硅粒子的表面是通过Si-C键的连接方式实现了烃基改性。与改性前相比,改性后的硅粒子具有显著提升的的抗氧化性和抗团簇能力,能够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与未经改性的硅量子点相比,经烃基改性后的硅量子点的荧光发射性能有了大幅提高,有望应用于光电领域。
  • 袁文辉 刘晓霞
    . 2014, 45(19): 2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ZnCl2、Ga(NO3)3·xH2O、CoCl2·6H2O为原料,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立方晶型的Zn1-xCoxGa2O4 光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漫反射(UV-Vis)、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o 成功地掺入到ZnGa2O4 晶格内,Co 的掺入能够影响催化剂的形貌,缩小催化剂的禁带宽度。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溶液实验结果表明,Co 的掺入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掺入量为x=0.010 的Zn1-xCoxGa2O4 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性能,同时Zn1-xCoxGa2O4 样品对罗丹明B 溶液的光催化降解反应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并对Co 掺入后光催化活性提高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 黄鑫 刘先松
    . 2014, 45(19): 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陶瓷工艺制备了Al替代的Ni0.5Zn0.5AlxFe2-xO4(x=0-0.10)铁氧体材料,用XRD、B-H分析仪和阻抗分析仪对其结构和磁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最佳烧结温度为1250℃,过高和过低的烧结温度不利于降低磁芯损耗。当Al3+替代量x=0.06时,铁氧体能获得较好综合磁性能。
  • 彭飞飞 罗瑞涟 方玉堂 汪双凤
    . 2014, 45(19): 2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MMA-co-MA)为壁材,以石蜡为芯材,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适用于建筑围护结构的相变材料微胶囊(MEPCM)。利用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A)、激光粒度分析仪对产品的表面形貌、热物理性能、化学结构、粒径等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0(OP-10)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以OP-10为乳化剂,芯壳质量比为1.2:1时,可获得平均粒径为252.17nm,相变温度为25.12 ℃,焓值为61.28J/g,包裹率为71.29%,表面规整均一的球形微胶囊。产物相变温度处于人体舒适范围内,且相变焓值较大,适用于建筑节能。
  • 彭顺文
    . 2014, 45(19): 2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天然隐晶质石墨为导热填料,聚乙烯醇(PVA)为粘结剂,采用热压法制备了隐晶质石墨/PVA导热复合材料,研究了纯化前后隐晶质石墨含量与粒径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石墨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热扩散率上升。隐晶质石墨含量分别为89%和99%时,原矿隐晶质石墨制备的复合材料热扩散率分别为5.224mm2/s和7.459mm2/s,纯化后隐晶质石墨制备的复合材料热扩散率则为7.839mm2/s 和9.458mm2/s,纯化后复合材料热扩散率较原矿提高;纯化前后隐晶质石墨在未球磨和以300 r/min~600 r/min球磨时,随着平均粒径的减小,复合材料的热扩散率下降。原矿球磨后隐晶质石墨/PVA复合材料热扩散率从5.224mm2/s减小到4.682mm2/s,纯化后球磨隐晶质石墨/PVA复合材料热扩散率从7.839mm2/s下降到6.019mm2/s。研究表明,隐晶质石墨/PVA复合材料导热性能随着石墨含量的提高而增强,随着石墨粒径的减小而减弱。
  • 刘阳
    . 2014, 45(19): 2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本文研究了不同含量的丁二醇-己二酸-对苯二甲酸共聚酯(PBAT)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增韧聚乳酸(PLA)的二元共混体系以及添加LAK粒子(硫酸盐)的三元共混体系拉伸性能、微观结构以及结晶行为,并利用 Avrami方程对结晶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PBAT与PBS的添加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PLA的断裂伸长率,在拉伸强度下降较小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其韧性;LAK粒子能进一步提高了PLA-10%PBS二元体系的断裂伸长率;拉伸破坏试样断面的SEM照片表明,两种聚合物界面处以及PLA和粒子之间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空洞化是共混体系韧性提高的主要原因;PBAT与PBS的添加均促进了PLA的结晶,PBS还引起了PLA晶型的转变;LAK粒子能够起到成核剂的作用,进一步缩短了两种增韧剂体系的半结晶时间;添加LAK粒子的增韧体系的Avrami方程拟合曲线平行,其成核方式及生长过程相似。
  • 曾一达 赵玉涛 焦雷 田康乐
    . 2014, 45(19): 2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Al-KBF4-K2ZrF6剂体系,通过熔体反应法成功制备(Al3Zr+ZrB2)p/6063Al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进行热挤压和热处理,并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综合分析挤压和热处理参数(固溶温度、时效时间、时效温度)对铝基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的影响,采用SEM等分析方法于各阶段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相组成,探讨了热处理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热挤压和热处理均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抗拉强度有较大影响,分别提升了6%和20%。正交试验计算所得热处理参数对抗拉强度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固溶温度、时效温度、时效时间。优选出最大抗拉强度热处理工艺为:固溶温度723K,固溶时间4h;时效温度423K,时效时间4h。
  • 贾洪声
    . 2014, 45(19): 2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国产六面顶液压机,以Bi2O3、MnO2和Mn粉末为原料(Bi2O3 /MnO2/Mn摩尔比为2:3:1),在高温高压条件下(3-5 GPa,600-800 ℃),制备了钙钛矿结构BiMnO3烧结体。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烧结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考察了烧结温度、压力对样品结构、组织形貌及磁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600 ℃时,钙钛矿结构BiMnO3晶粒开始形成,随着温度的升高,其相对含量增加,比饱和磁化强度逐渐增大,而比饱和磁化强度随着压力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样品矫顽力随晶粒尺寸减小而减小。合成钙钛矿结构BiMnO3单相最佳实验条件为4 GPa,800 ℃,1 h,其居里温度为99 k,在90 K的测试温度条件下,最大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35 emu/g,最小的矫顽力为37.6 Oe。
  • 王道明 侯友夫 田祖织 孟庆睿 陈飞
    . 2014, 45(19): 3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颗粒尺寸及温度对羰基铁粉磁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振动样品磁场计分别测试了两种不同粒径羰基铁粉在室温条件下的磁化特性曲线,并以粒径为7μm的颗粒为对象,研究了温度对其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较大的颗粒具有更为优良的磁化性能,相同磁场作用下,其磁化强度较大而矫顽力却较小;温度升高将导致颗粒达到相同磁化强度所需磁场强度减小且对应磁化强度值降低,并且这种影响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剧;当长期处于高温下工作后,由于表面氧化层的形成,颗粒磁性将会出现较大程度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