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2年, 第43卷, 第20期 刊出日期:2012-10-30
  

  • 全选
    |
    研究与开发
  • 梁晶晶;邹新国;邵勤思;孙晋良;唐志勇
    . 2012, 43(20):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制备一种高性能的导电纤维,采用自制金属化试剂(NaH-DMSO)对芳纶纤维进行粗化处理,通过化学镀技术制备镀银导电芳纶纤维。讨论了镀液成分及工艺条件对化学镀银的增重率、表面电阻及镀层形貌的影响并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经检测,以最佳工艺制备的镀银芳纶纤维的导电性优良,电阻为0.25Ω/cm,且强度损失小(<5%)断裂强力为44N。
  • 熊晓波;袁曦明;尹国祥;张剑;段冶
    . 2012, 43(20):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以铝酸锶为基质,Eu2+,Dy3+共掺杂的长余辉粉体(SED)光学性质,将长余辉粉体与铁粉混合,用于刷显不同客体上的潜在手印,采集了手印发光图像,与普通荧光粉进行了手印显现、成像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长余辉粉体适用于非渗透性和半渗透性客体上的手印显现,其超长余辉性质,可以消除(降低)背景干扰,有助于实现背景图案复杂客体上的手印时间分辨成像。
  • 王宏元
    . 2012, 43(20):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TA2工业纯钛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生长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陶瓷膜表面形貌、厚度、相结构等不同生长阶段的实验现象及结果。模拟微弧氧化工艺反应过程,运用多种理论建立并分析了氧化陶瓷膜生长模型及等效电路。模型及电路分析结果证明:陶瓷膜在形成时呈现先离散分布后连接成片的生长特点,成膜后TiO2陶瓷膜具有交流耦合电容效应。模型及等效电路分析与实验结果是吻合的,为改善TA2工业纯钛微弧氧化工艺并提高陶瓷膜性能提供了实验与理论基础。
  • 李昊;李铁虎
    . 2012, 43(20):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将由碳包覆的纳米铁颗粒(FeNP)原位沉积于碳纳米管(CNTs)表面并形成不同形貌的CNTs/FeNP杂化结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制备的杂化结构进行微观形貌分析和结构表征。结果显示,纳米铁颗粒通过石墨片层结构与碳纳米管相连,具有良好的界面结合。当噻吩的添加量较低时,产物中碳纳米管的直径减小,产量增多。当噻吩的添加量超过0.5%时,可以得到CNTs/FeNP杂化结构。使用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杂化结构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体系中的铁主要以α-Fe、γ-Fe和Fe3C的形式存在,并且铁的含量随噻吩含量的增加不断增加。通过研究纳米铁颗粒的形成及其在碳纳米管表面的沉积,揭示了CNTs/FeNP杂化结构的形成机理。
  • 金路;马杰
    . 2012, 43(20):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本文采用阳极氧化法,在醇(丙三醇、乙二醇)-水-NH4F电解液体系中制备高度有序的TiO2纳米管阵列。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 对TiO2纳米管阵列的形貌和晶型结构进行表征,讨论了阳极氧化法制备工艺(阳极氧化电压,氧化时间,电解液)对TiO2纳米管的形貌、结构及其甲基橙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退火温度对TiO2阵列的物相及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电压、增加氧化时间有利于TiO2纳米管阵列光催化的提高,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丙三醇作为电解液所制备获得TiO2纳米管阵列较乙二醇体系具有更加优异的光催化性能。
  • 胡曙光;郭凯;丁庆军
    . 2012, 43(20):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对加气混凝土的宏观孔特性进行分析,初步量化加气混凝土孔分布、平均孔径和孔隙率等特征。通过对已知孔特性的标准图形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通过与图像分析系统测试的加气混凝土孔特性结果对比,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试验表明加气混凝土宏观孔分析简化方法能够较精确分析加气混凝土的宏观孔特性。
  • 李继强
    . 2012, 43(20):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i-RE元素对AZ31镁合金进行复合微合金化,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拉伸实验仪等手段研究Si-RE元素对AZ31镁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i-RE复合加入可以明显细化AZ31镁合金的铸态组织,β-Mg17Al12 相也由网状分布变为颗粒状,同时生成了短棒状和针状的Mg2Si相及Al11RE3相;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显著改善,AZ31+0.4%Si +0.5%RE的强度和延伸率比原始AZ31镁合金分别提高了42MPa和3.9%,试样室温拉伸断口虽然是以解理为主的脆性断裂,但断口中出现了少量的韧窝,解理面也较小。
  • 李季衡;段炼;李国英
    . 2012, 43(20): 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流变仪考察了异丙醇对胶原溶液稳态剪切、屈服应力和触变性质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低剪切速率下,异丙醇的浓度对体系的粘度影响较大,在高剪切速率下各体系粘度则对异丙醇浓度不敏感。幂律方程和Carreau方程能很好的拟合胶原/异丙醇共混溶液的流动曲线,通过粘度系数K、非牛顿指数n和零剪切粘度 等准确的描述共混溶液的流变性质。通过屈服应力测试发现,异丙醇的加入降低了体系的屈服应力,改善胶原的流动性质,但同时也使体系不稳定程度增加。另外含有1mol/L异丙醇的共混溶液触变面积小于纯胶原溶液,缠结结构能较快速恢复,而含有2mol/L和3mol/L异丙醇浓度的共混溶液触变面积大于纯胶原溶液,受剪切而破坏的结构恢复慢,溶液不稳定性增加。
  • 孟献丰
    . 2012, 43(20): 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Eu2O3,Sr(NO3)2和(NH4)6Mo7O24?4H2O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Eu3+离子掺杂的Sr0.6MoO4:Eu0.43+红色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荧光光谱(PL)等分析手段研究了荧光粉的结构和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荧光粉颗粒分散均匀,形状呈类四方双锥状,粒径在0.5-2μm之间,荧光粉可以被近紫外光(396nm)和蓝光(466nm)有效激发,发射出峰值位于614nm的红光,激发波长与紫外和蓝光LED芯片相匹配。因此,这种荧光粉是一种可能应用在白光LED上的红色荧光粉材料。
  • 吴平霄
    . 2012, 43(20): 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动态尿素水解法制备了三种不同比例的ZnAlTi型层状双氢氧化物,取部分样品分别在温度为500、600、700、900℃条件下煅烧4 h,制得具有光催化性能的材料。研究催化剂不同摩尔比、催化剂用量、煅烧温度等不同因素对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光照射下,在反应温度为30℃、催化剂中Ti和Al的摩尔比为2、催化剂投加量为1.0 g/L、亚甲基蓝初始浓度为10 mg/L、煅烧温度为600℃的反应条件下,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效果最好,光照反应12 h后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94.4%。
  • 刘卓承;张国芳;
    . 2012, 43(20):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为提高La2Mg17贮氢合金的吸放氢性能,以机械球磨La2Mg17+Ni+NbF5在氩气为保护气氛围下制备复合材料。采用XRD分析了球磨后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用SEM观察了其形貌。通过自动控制的Sieverts设备测试了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研究表明混合球磨后复合材料的吸放氢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进一步说明Ni粉、NbF5促使了材料纳米晶/非晶结构的形成,而该结构的形成是材料吸放氢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 张冬桥;李吉;林晓丹
    . 2012, 43(20): 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在三乙胺存在下处理氧化石墨烯(GO),一步制得长链烷基硅烷功能化石墨烯(FG)。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 (FTIR)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X射线衍射 (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等技术对FG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Si-OCH3与GO表面上的OH反应,以Si-O-C连接在石墨烯片层的表面,而GO片层上其它含氧基团大部分被还原脱除,恢复了石墨烯的sp2杂化结构。FG具有很好的油溶性,可稳定分散于N, N-二甲基甲酰胺 (DMF)、四氢呋喃、丙酮、苯等有机溶剂中,并且在DMF中的最大分散浓度为1.90 mg/ml。 AFM的结果显示,FG在DMF中平均厚度约为1.7 nm,以单层剥离状态存在。
  • 唐心亮
    . 2012, 43(20): 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铜的双大马士革工艺加上化学机械平坦化(CMP)技术是目前制备铜布线行之有效的方法。Cu CMP制程中,抛光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目前国际主流酸性抛光液存在的问题及铜及其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不溶于水的难题,本课题组研发了多羟多胺碱性铜布线抛光液,本文研究了此抛光液随压力、转速及流量变化的特性,同时也研究了其对布线片的平坦化能力。结果表明,抛光液对铜的去除速率随压力的增大的显著增大,随转速及流量的增加,铜的去除速率增大缓慢,显著性依次为压力》转速>流量。通过对铜布线抛光实验表明,此抛光液能够实现多种尺寸铜线条的平坦化。说明研发的碱性抛光液能够实现布线铜抛光后产物可溶,且不含抑制剂等,能够实现布线片的平坦化。
  • 周应先;陈宪宏;侯清麟;黄金明
    . 2012, 43(20): 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步法分别制备了接枝和非接枝聚氨酯(PU) /环氧树脂(EP)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研究了不同配比对材料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红外结果显示接枝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分子间形成了氨基甲酸酯的接枝结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聚氨酯的引入显著地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当PU/EP=15/85时,接枝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的拉伸和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6.7 MPa,22.39 kJ/m-2),当PU/EP=10/90时,非接枝互穿网络聚合物拉伸和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7.8 MPa和19.34 kJ/m-2);TGA结果证实接枝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非接枝互穿网络聚合物。
  • 张晓林;李明春;辛梅华;王军
    . 2012, 43(20): 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壳聚糖为原料,首先合成N,N-双长链烷基壳聚糖(DACS),溶于THF中用NaH活化后与1,3-丙烷磺内酯反应,制得N,N-双烷基-3,6-O-磺丙基壳聚糖(SPDACS)两亲性衍生物。用FTIR、1H NMR、EA和溶解性试验等对产物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SPDACS能溶于酸性、中性和碱性水溶液中,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自组装纳米聚合物胶束为球形结构。随着烷基链长度的增加(8,10,12),临界胶束浓度(CMC)从0.014 mg/mL减小到0.006 mg/mL,平均粒径从169.4nm减小到117.0nm。甲苯胺蓝变色试验结果表明SPDACS具有类肝素结构,有望成为血液相容性良好的药物载体。
  • 李肖萌;何岗
    . 2012, 43(20): 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均匀组分铁电薄膜相比,组分梯度铁电薄膜有很多优异的性能,其介电性能显著提高,从而有效改善了微波调谐器件的性能。上、下梯度铁电薄膜的性能也不相同,但目前尚无研究者从实验上证明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另外,组分梯度铁电薄膜的电滞回线的极化偏移仍然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因此,研究组分梯度铁电薄膜在实际应用和完善理论研究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组分梯度铁电薄膜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朱利民
    . 2012, 43(20): 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静电纺丝技术,以Captopril (CPL)为模型药物,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高分子材料制备CPL / PLGA载药纳米纤维。探讨了静电纺丝工艺参数,得出最佳较优纺丝条件为:原液浓度20 wt%,载药量:CPL : PLGA=2:10 (w/w)电压12.5 kv,流速1 mL/h,溶剂为二氯甲烷:丙酮体积比2:1。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采用多晶衍射仪(XRD)对所制备的载药纤维进行了表征。体外(In vitro)释药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LGA载药纳米纤维具有明显的初期突释,随着缓冲溶液pH增加,初期突释减弱,药物释放度也会随之减弱。
  • 徐光磊
    . 2012, 43(20): 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给出了含内衬纤维缠绕筒承受内压时的强度分析模型,假设内衬为理想弹塑性材料,将模型分为弹性和塑性两个阶段,分别得到了缠绕筒的工作压强与爆破压强。应用该模型计算了含钢内衬纯碳纤维缠绕筒和含钢内衬纯玻璃纤维缠绕筒的工作压强和爆破压强,并预测了缠绕筒的破坏模式。水压试验结果表明,该强度分析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 刘娜娜;孙建林
    . 2012, 43(20): 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单体系油性剂、极压剂在铜箔轧制油中的摩擦学特征,确定了铜箔轧制油添加剂的类型;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含量的添加剂复配后的摩擦学特征,优选了最佳的复配体系,并通过轧制实验研究复配体系的工艺润滑效果。结果表明:油性剂选择醇和酯复配,极压剂选择BANT和EAK复配,可以有效提高铜箔轧制油的油膜承载能力和极压抗磨性能。复配体系中酯、醇、BANT和EAK比例为3:2:1:3时协同作用效果最佳,能有效减少轧制过程的摩擦,降低轧制能耗,与未加添加剂时的平均轧制压力相比降低了15%左右,轧制功率降低了17%左右,同时,铜箔轧后表面光洁平整,因此,在铜箔轧制润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徐乃库;肖长发;封严;赵健;马肖
    . 2012, 43(20): 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甲基丙烯酸酯系纤维对极性和非极性油性有机液体具有特殊的吸附作用,可望用于有机液体污染治理等领域,已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制备工艺及吸附性能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本课题组在制备聚甲基丙烯酸酯系有机液体吸附功能纤维新思路和方法上取得的进展,并对相关纤维制品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概述,针对目前聚甲基丙烯酸酯系纤维制备中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 冯海全;李治国;江旭东;胡志勇
    . 2012, 43(20): 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ro/E和Ansys软件建立了胸主动脉支架轴向柔顺性分析模型,对27种NiTi合金支架的柔顺性进行了模拟分析与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系统地分析了弯曲变形时支架结构尺寸变化对中央部位横截面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减少圆周方向上的连接体的数量、增加支撑体的长度或数量,都能够提高支架的柔顺性,但是减少连接体的数量比增加支撑体的长度或数量对支架柔顺性的影响程度要大。支架弯曲变形时连接体的数量对支架中央部位横截面的变形具有显著的影响。
  • 王子波;陈彬;管玉江;白书立;贾显乐
    . 2012, 43(20): 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N掺杂Ti O2溶胶,用浸渍-提拉方法将溶胶涂敷在陶瓷膜表面,制备具有抗污染性能的光催化陶瓷膜。光催化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处理含盐直接耐酸大红4BS染料废水,考察了料液pH、初始浓度、跨膜压差、膜面流速等因素对含盐染料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合陶瓷膜对4BS染料的截留率在99%以上,对无机盐的截留率低于1%,光催化膜分离耦合的膜通量较单一膜分离的通量提高90%。
  • 王昭晖
    . 2012, 43(20): 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环氧氯丙烷通过溶胀悬浮多元接枝共聚法对水溶性聚乙烯醇(PVA)纤维进行表面改性,讨论了未改性和改性PVA纤维含量、环氧氯丙烷添加量、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及PVA纤维水溶温度对纸张干、湿拉力以及湿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VA纤维经环氧氯丙烷改性后,纸张的各项强度均有大幅提高,同时明显改善了其粘缸粘布行为和分散性。当干燥温度为100~110℃,干燥时间为10分钟,纤维水溶温度为80℃时,纸张具有较佳的强度。红外光谱图证实了环氧基团在原纤维表面的接枝改性反应。扫描电镜图表明PVA纤维经环氧改性后,表面由光滑结构转变为鳞状沟壑结构。原子力显微镜图AFM进一步说明了PVA纤维表面的亲水性基团部分被疏水性环氧基所取代,可增强纤维间的结合力。
  • 张薄;辜敏;鲜学福
    . 2012, 43(20): 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日本Takeda(CMS-1)、日本Kuraray(CMS-2)和德国BF(CMS-3)3种炭分子筛(CMS)的孔结构和表面官能团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它们对 CH4/N2和CO2/N2的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分离性能,以及CMS的结构与表面性质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MS-1和CMS-2可实现CH4/N2的动力学分离,还可实现N2/CO2的平衡分离;CMS-3平衡分离CH4/N2和CO2/N2的效果要优于动力学分离。孔结构是影响炭分子筛分离性能的直接因素,孔径分布的差异使CMS-1和CMS-2对CH4/N2的位阻-动力学分离效应表现的更为明显;表面含氧官能团有利于提高炭分子筛的吸附分离性能。
  • 何若冲;王发立;胡季帆
    . 2012, 43(20): 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用Helmholtz线圈测量了烧结Nd-Fe-B小立方磁体组合成大组件磁体的总磁矩,实验结果表明:高取向烧结Nd-Fe-B磁体的有效宏观磁矩符合矢量线性叠加原理。烧结Nd-Fe-B磁体的取向度越高磁矩角度差越小,但磁矩角度差小的磁体其取向度不一定高。本文同时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Halbach 阵列的磁力线分布。
  • 王兵
    . 2012, 43(20): 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CH4和CO2为反应气体,用Ar作载气将三聚氰胺甲醇饱和溶液载入沉积室内作为氮的掺杂源及金刚石生长源,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单晶硅基体上制备掺氮纳米金刚石薄膜。通过激光拉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霍尔效应测试等手段检测所得膜材的组成、结构和导电性,着重研究微波输入功率对膜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用工艺条件下可以制备出掺氮效果良好的纳米金刚石薄膜,且随着激发等离子体的微波功率增大,膜材的晶粒尺寸、晶界宽度、表面粗糙度和电导率都随着增大。所得膜材良好的电子导电性证明本工艺所选反应体系是一条获得N型金刚石膜的有效技术途径,同时微波输入功率对掺杂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合适的微波功率条件下才能得到大的电子电导率和良好的膜材质量。
  • 综述
  • 孔大海;张卫兴;潘晶;蒋远霞;刘新才
    . 2012, 43(20): 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力学深过冷熔体的凝固是远离平衡的快速凝固,其凝固机制和凝固组织表现出 与传统凝固不同的特点。热力学深过冷熔体凝固组织的非平衡效应主要表现在晶粒尺寸细化、 亚稳相析出、调幅(Spinodal)分解、形成块体非晶等几个方面。在这些方面进行的探索与 研究对研发新型高性能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发展较快。 本文对在晶粒细化机制、亚稳相析出机制、调幅分解现象以及大块非晶的形成等方面研究的 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 研究与开发
  • 方玺
    . 2012, 43(20): 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依附于树脂基体中碳纤维间在微米尺度下的接触导电现象,分析了不同受载阶段下碳纤维搭接处的电阻响应规律。碳纤维接触处受到外加载荷局部有应变产生时,其接触处电阻的力阻响应规律可分为不同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搭接处电阻表现出随着压应变的增大而同步线性地减小。第二阶段中纤维间的接触电阻发展为由隧道效应产生的非接触电阻,随着拉伸载荷的增大,搭接处电阻同步增大。
  • 李镇祥;范泽婷;陆子华;赵剑曦
    . 2012, 43(20): 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助计算机模拟剖析了Ni体积分数对Ni-Al2O3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依据这一规律指导了以水溶胶-凝胶法制备的Ni-Al2O3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膜系的优化。模拟结果表明:以呈现类金属特征的基层Ni-Al2O3薄膜与Ni体积分数不超过基层0.50倍且呈非金属特征的中间层薄膜组合,在其上再沉积一减反射顶层,如此三层复合可获得高吸收率和低发射率的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膜系。依据这一规律指导的以水溶胶-凝胶法制备的Ni-Al2O3膜系其吸收率高达0.93,发射率低至0.04,成为一个很好的太阳光选择性吸收表面。
  • 王翱;魏俊富;赵孔银;李绍宁;樊亚男;王磊
    . 2012, 43(20): 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二苯甲酮为光敏剂,通过紫外光辐照引发,将亲水性单体丙烯酸(AA)和甲基丙烯酸(MAA)接枝在聚丙烯薄膜表面。考察了光敏剂浓度、辐照时间以及溶剂类型对接枝率的影响。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枝薄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水接触角和吸水率研究了接枝后薄膜的亲水性。结果表明,AA单体在水溶剂中的接枝率明显高于有机溶剂;在相同接枝条件下,AA的接枝率高于MAA。当接枝率达到11.8%时,薄膜表面水接触角由原膜的95°降低到35°,亲水性显著提高。
  • 梅方;李立本;臧国忠
    . 2012, 43(20): 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Zn2SnO4粉体,通过传统陶瓷制备工艺获得了致密的SnO2—Zn2SnO4复合陶瓷,研究了不同SnO2、Zn2SnO4复合比例对陶瓷介电性质的影响及其高介电性质产生的机理。研究发现,40Hz时,该复合陶瓷的相对介电常数高达104,远高于SnO2、Zn2SnO4陶瓷,且样品的相对介电常数、导纳随组分的变化规律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样品的电容随着施加偏压的变化满足肖特基势垒电容公式,这表明,SnO2—Zn2SnO4复合陶瓷的高介电行为起源于晶界处的双肖特基势垒。
  • 方小飞;罗永春;康龙
    . 2012, 43(20): 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感应熔炼方法熔炼A5B19型La0.68Gd0.2Mg0.12Ni3.3Co0.3Al0.1合金,并在密闭容器中对合金进行了不同温度(1173 K~1273 K)下和保温16 h的热处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方法(EPMA)和电化学测试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退火温度对合金成分、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5B19型合金组织主要由Ce5Co19(Pr5Co19)型﹑PuNi3型和CaCu5型等相组成,退火后合金则形成以A5B19型(Pr5Co19和Ce5Co19)为主相的多相组织,随退火温度升高Pr5Co19型主相的相丰度逐渐增加,当T = 1273 K时其相丰度达到最大值87.8 wt%,而Ce5Co19型相仅为0.78 wt%。电化学分析测试表明,退火温度对合金电极的活化性能和大电流放电特性影响不明显,但对电极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影响较大。在T = 1273 K退火后,合金电极放电容量为373.01 mAh/g,经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电极容量保持率(S100)为90.20%,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