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3年, 第44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13-03-30
  

  • 全选
    |
    综述·进展
  • 任懿;杨海天;汪春霆
    . 2013, 44(06): 761-7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实际工程问题中常会涉及非均质材料时间相关的力学、传热分析。这类问题的数值模拟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背景与理论探讨价值。一种直接的方式是分别考虑非均质材料组分的物理/几何特性,将问题在空间/时域离散后进行计算,这往往会导致计算量过大,甚至不可行。一个变通的策略是将非均质材料考虑成一种宏观均质材料,进行等效求解,从而大幅降低计算量。本文以分别以粘弹性节理岩体及非均质线性瞬态热传导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非均质材料时间相关的等效数值求解方法。
  • 钱磊;王雷
    . 2013, 44(06): 766-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回顾了铁基超导体的一些基本特性和大角晶界的弱连接效应,探讨了制备高性能铁基超导线带材的物理基础。然后从制备工艺、包套材料、晶界结构、化学掺杂等方面系统地总结了铁基超导线带材的发展历程,同时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的一些最新进展。最后对铁基超导线带材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余谟鑫;范梁威;张晨;何孝军;郑明东;李忠
    . 2013, 44(06): 772-7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柴油中含量较高的加氢以及分子筛吸附难以脱除的多环噻吩类硫化物,活性炭展现了极好的吸附脱硫性能。本文就构效关系,活性炭表面改性及机理等方面综述了活性炭对多环噻吩硫吸附的研究进展。对于柴油中分子尺寸较大的多环噻吩硫,活性炭中孔部分起着重要的吸附作用;活性炭表面酸性含氧基团能促进其对噻吩硫的吸附,通过表面负载金属离子和表面氧化改性,能提高其吸附容量及选择性。因此,为了早日实现活性炭吸附脱硫的工业化应用,应进一步加强中孔活性炭的制备、表面改性以及孔和化学性质的协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 研究·开发
  • 唐宏志;徐波;王树林;张永刚
    . 2013, 44(06): 776-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Mg(OH)2/Fe(OH)3混合体超声活化4h,固相合成制备了尖晶石型MgFe2O4粉末。通过TG-DTA、XRD和TEM测试,分析固相反应的机理、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矢量网络分析仪研究材料的电磁性能。结果表明:700℃下制备的MgFe2O4颗粒为纳米级单晶结构,纯度高,结晶性好,粒径分布为20~45nm;MgFe2O4的比饱和磁化强度Ms=21.015 emu/g,剩磁Mr=2.5798 emu/g,矫顽力Hc= 90.171 G,MgFe2O4对7~18GHz范围内的电磁波表现为介电损耗。
  • 敖庆波;杨慧萍;朱纪磊;王建忠;支浩;马军
    . 2013, 44(06): 780-7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种不同丝径的FeCrAl纤维通过分散机均匀分散后,利用铺毡机铺制出单层混合毡:每种丝径的FeCrAl纤维在该混合毡中均匀分布。将该单层混合毡制成多孔纤维吸声材料,其内部结构与前期工作所涉及的金属纤维多孔材料的内部孔结构有着较大差异。本文重点研究了该FeCrAl纤维混合毡的声学特性,分析其与具有相同结构参数的纤维多孔材料声学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材质、同一丝径的两种纤维多孔材料,具有相似的吸声性能;利用混合毡所制成的纤维多孔材料具有与其他纤维多孔材料一样的吸声性能变化规律;无论怎么样改变单层材料的内部结构,其吸声性能均差于正梯度结构的吸声性能。
  • 刘玲;李兴超;孟庆函
    . 2013, 44(06): 783-7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间苯二酚、甲醛、钛酸丁酯为原料,分别采用乙醇、异丙醇和水作为溶剂,通过溶胶-凝胶、超临界干燥,高温炭化制备掺杂钛炭气凝胶。通过XRD和TEM分析表明,以乙醇为溶剂可以制备出均匀掺杂锐钛矿晶型的TiO2纳米粒子的炭气凝胶。将制得的掺杂钛炭气凝胶电极应用于电吸附模块进行电吸附脱盐实验,考察了掺杂钛量、电压,溶液浓度对电吸附的影响,以及掺杂钛炭气凝胶电极的循环再生性能。结果表明掺杂TiO2可以极大的抑制物理吸附和提高电吸附量,掺杂20%TiO2的炭气凝胶单位电吸附量是不掺杂TiO2时的4.5倍,其总吸附量接近11 mg/g,是一种理想的电吸附电极材料。电压和溶液浓度的提高可以提高吸附量,并且经过多次吸附再生过程后掺杂钛炭气凝胶电极的电吸附性能仍然保持稳定,可循环再生性能良好。
  • 林琳;杨友昌;杨桔材
    . 2013, 44(06): 78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超软赝势方法,对碱土金属掺杂纤锌矿ZnO以及未掺杂时ZnO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能带带隙逐渐变小,但仍大于未掺杂的带隙(除镭外),这一现象显示了碱土金属比Zn的金属性强而导致O离子的电子密度分布向碱土离子的方向偏移的程度比原来为Zn离子时更大。
  • 蔡红;杜庆波;曹稳根
    . 2013, 44(06): 791-7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单分子前驱体热分解的方法制备单分散的CdS纳米晶,以CTAB为表面活性剂,采用ZnO对其表面进行修饰,得到CdS/ZnO核壳纳米结构,以F-4500型荧光光谱仪证实了CdS/ZnO核壳纳米结构并表征其光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高晶体结晶越好,包覆越来越完全,ZnO纳米晶包覆在CdS纳米晶的表面而掩盖了CdS纳米晶的缺陷,使得缺陷发光减弱而带隙发光增强。
  • 王学川;张斐斐;强涛涛;王晓芹
    . 2013, 44(06): 795-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胶原纤维(CF)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Cr(VI),研究了CF对Cr(VI)的去除时溶液pH、温度、吸附剂用量和Cr(VI)初始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CF对Cr(VI)的去除率随溶液pH降低而升高,在pH为2.0时达到最大;随吸附剂用量增大而增大;随Cr(VI)初始浓度增加而减小。CF对Cr(VI)的吸附量随吸附剂用量增加而减小;随Cr(VI)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最后趋于稳定。吸附平衡时间为6h,最佳吸附温度为40℃。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Freundlich等温方程能更好的描述所CF对Cr(VI)的吸附。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级吸附速率方程。FT-IR和EDS分析表明:CF表面含有大量氨基羧基及羟基等活性官能团;CF对Cr(VI)的吸附过程存在铬酸根阴离子与质子化活性官能团的静电吸附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
  • 郭萌萌;章东升;范雪蕾;阎峰
    . 2013, 44(06): 800-8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表面接枝印迹技术,以Cd2+作为模板离子, 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分子,硅胶为支撑物,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Cd2+离子印迹硅胶材料, 并利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印迹材料的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最大吸附量为30.8 mg?g-1;2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当pH值在4-8范围内,印迹材料保持了较好的吸附容量;印迹材料对Cd2+离子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识别能力;重复使用性能稳定。
  • 顾哲明;李小慧;胡欣欣;包华
    . 2013, 44(06): 805-8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合成了具备优异导电性能的氧化石墨/碳纳米管层状杂化材料。通过红外、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证明了氧化石墨片层间的氢键作用随着碳管在杂化产物中的增加而减弱,同时氧化石墨的层间距变大;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杂化材料的横截面和表面形貌,氧化石墨原先堆积状的片层结构由于碳纳米管的插入产生了剥离,碳纳米管也得到良好的分散;当氧化石墨与碳纳米管的质量比由1:1变为1:4时,电导率提高了五个数量级。
  • 丁庆军;周孝军;牟廷敏;范碧琨;延亚林
    . 2013, 44(06): 809-8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进行了30根钢纤维微膨胀钢管混凝土试件推出试验,系统研究了核心混凝土与管壁的界面粘结性能,阐述了推出试验过程中试件界面粘结破坏特征,并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钢纤维微膨胀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较普通钢管混凝土明显提高。径厚比和含钢率是钢纤维微膨胀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钢纤维的掺加导致微膨胀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降低,其体积掺量建议不宜超过0.75%。含钢率达到22%时,钢纤维掺量与界面长度对界面粘结性能影响不明显。
  • 李丽;彭汝芳;金波;赵凤起;徐司雨;范利生;刘强强;楚士晋
    . 2013, 44(06): 814-8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富勒烯和乙二胺为原料合成富勒烯乙二胺,富勒烯乙二胺再与硝酸铅反应得到富勒烯乙二胺铅盐。通过单因素方法探讨了反应物物料比、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富勒烯乙二胺铅盐中铅含量的影响,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富勒烯乙二胺和硝酸铅的摩尔比1:15,反应时间2.0 h,反应温度35℃,所得富勒烯乙二胺铅盐中铅含量为49.4%。同时采用FT-IR、1H NMR、XPS及AAS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差热和热重分析法对富勒烯乙二胺铅盐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空气气氛下,分解峰值温度为310℃,表明产物热稳定性良好。
  • 杨雪霞;肖革胜;李志刚;树学峰
    . 2013, 44(06): 818-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实际工业工艺流程和服役工况,制备接近真实服役状态下的微电子封装中无铅焊点界面化合物试样;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确定IMC的形貌厚度和化学成分; 根据W. C. Olive算法,利用连续刚度测量(CSM)技术,实现了IMC层、焊料和Cu的弹性模量、硬度随压痕深度变化的连续测量,得到IMC层材料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5.2±0.2GPa和104.51±2.62GPa。根据纳米压痕结果,蠕变应力指数从小到大焊料、Cu和IMC分别为15.129、61.463和70.27。
  • 孟灵灵;魏取福;黄新民
    . 2013, 44(06): 822-8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涤纶机织布、纺粘非织造布、针织布、纤维膜表面沉积纳米铜薄膜,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与四探针测试仪测试样品透光和导电性能,用彩色摄像机观察溅射样品的表面形貌,用毛管流动孔隙仪测试不同基底孔隙大小及分布,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底布表面结构形貌与孔隙大小对样品透光、导电性能均产生影响。随基底布孔隙率的增加,样品透光性能变差,导电性能减弱,针织布由于其松散的线圈结构使得其表面电阻难以测知。
  • 高家诚;谢奉妤;张敏
    . 2013, 44(06): 826-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氯化钛为前驱体,以ZnCl2为锌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纯钛基体上制备了Zn掺杂纳米TiO2薄膜(Zn-TiO2),研究了温度对Zn掺杂纳米TiO2薄膜在0.2mol/L NaSO4中的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根据Mott-Shotty曲线可知,Zn-TiO2薄膜为n型半导体;经过300℃热处理的Zn-TiO2薄膜,导带位置最高,空间电荷层宽度W最大。从电化学阻抗谱得到,光照下300℃热处理的Zn-TiO2薄膜电阻较暗态下降低最多。通过线性伏安曲线发现,300℃热处理的Zn-TiO2薄膜最强的光电流。
  • 缪伟;黄英;李锐琦;刘秀梅;蔡文婷;高峰
    . 2013, 44(06): 831-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电阻率和电阻几何系数对基于炭黑/硅橡胶的力敏导电橡胶的“正拉力-电阻特性”(Positive tensil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 PTCR)的影响程度,揭示了力敏导电橡胶拉伸过程的电阻变化机理。在一定拉伸范围内(40%),当导电填料用量处在渗流区中心时,电阻率的增大是引起PTCR效应的主要原因。随着导电填料用量的增大,电阻几何系数的增大成为引起PTCR效应的主要原因。在某一特定导电填料范围内,力敏导电橡胶的“正拉力-电阻特性”还与拉伸长度有关。拉伸长度较小时,电阻几何系数的增大在PTCR效应中占主导;拉伸长度较大时,电阻率的增大在PTCR效应中占主导。
  • 王完牡;吴平霄
    . 2013, 44(06): 835-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以不同倍数阳离子交换容量对蛭石进行有机改性,制得有机蛭石,用XRD和FTIR手段对有机蛭石进行表征,考察了吸附时间、pH值和温度等对有机蛭石吸附有机污染物2,4-二氯酚(2,4-DCP)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研究其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HDTMA成功进入蛭石层间。相对于蛭石原土吸附量12.72mg/g,改性后的有机蛭石对2,4-DCP的吸附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1.0倍CEC有机蛭石吸附量为90.12mg/g。在酸性条件下,吸附效果更好。Langmuir 和Freundlich 吸附等温模型均可较好地用来描述1.0倍CEC改性的有机蛭石对2,4-DCP的吸附等温线。有机蛭石对2,4-DCP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通过热力学分析发现有机蛭石吸附2,4-DCP是一个自发的吸附过程,低温有利于吸附。材料解吸率不大。
  • 孟德川;王宁会;李国锋
    . 2013, 44(06): 840-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一种以黑铅硅矿石为主要填料的新型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正负温度系数特性。分析了黑铅硅石填充量和电导率的关系以及温度变化对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黑铅硅石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电导率逐渐增加,电导率在黑铅硅石含量55wt%时出现极大值后开始下降。电导率随温度变化在低于140℃时呈现NTC效应,超过后呈现PTC效应。
  • 陈鸿;姜丽红;章文贡;凌启淡
    . 2013, 44(06): 843-8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插层聚合,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插层进入红光类水滑石片层中,引发原位聚合,层间距增大至剥离,使片层与聚合物基体以纳米尺度复合,制备荧光性离散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状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用红外光谱、荧光光谱、XRD、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热分析等对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红光类水滑石片层已充分剥离分散于PMMA基质中,在365nm紫外光激发下,产生高亮度,高色纯度的红光发射,并且相较于PMM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
  • 王继红;罗子江;周勋;郭祥;周清;刘珂;丁召
    . 2013, 44(06): 847-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带有RHEED的MBE技术,利用RHEED图像演变实时监控薄膜生长状况,通过RHEED强度振荡测算薄膜生长速率,在GaAs(001)基片上同质外延GaAs薄膜。利用STM对MBE生长的GaAs薄膜表面的熟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刚完成生长的GaAs表面从具有大量岛和坑的粗糙表面逐渐熟化,在熟化过程中岛不断合并扩大并与平台结合,而坑却逐渐消失。本文指出当熟化过程完成后GaAs表面将进入原子级平坦状态,并详细解释了熟化过程GaAs表面各种形貌特征形成的内在原因。
  • 杨娥;张肖宁
    . 2013, 44(06): 850-8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不同掺量的TLA改性沥青进行动态蠕变试验,并基于BURGERS模型的粘弹理论进行拟合分析,重点分析了模型参数随温度和掺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掺量的蠕变曲线的形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BUEGERS模型拟合TLA改性沥青蠕变曲线相关性较高;任一掺量的TLA改性沥青,随着温度的升高,所有的参数值均明显变小;GV值随温度升高降低,当掺量大于30%后,GV增大的幅度才较为显著;TLA改性沥青蠕变曲线三个阶段的形状与参数大小密切相关。
  • 工艺 ·技术
  • 刘栓;孙虎元;孙立娟
    . 2013, 44(06): 858-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技术,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测试镀锌钢在模拟锈层溶液中pH值和温度对镀锌钢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镀锌钢在强碱性的模拟锈层溶液处于钝态,其耐蚀性能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为0~40℃时,镀锌钢的腐蚀速率变化不大,当温度升高到60℃时,腐蚀速率急剧增大。
  • 潘松海;周海;曾冬梅
    . 2013, 44(06): 862-8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Cd0.9Zn0.1Te晶体和纯度为99.999%的铝为靶材,结合Al诱导晶化技术,采用磁控溅射法在普通玻璃衬底上制备了CdZnTe薄膜。研究了铝诱导CdZnTe薄膜的结构和形核机理。研究表明,铝诱导的CZT薄膜为闪锌矿结构,且为(111)晶面的取向生长;在薄膜生长过程中,覆盖在CdZnTe表面的铝首先与ZnTe结合,形成了ZnAl2Te4相,并以此为核心,诱导CdZnTe异质形核结晶,重新形成了小晶粒团簇的较致密颗粒状薄膜,提高了薄膜(111)面的优势取向结晶,提高了CdZnTe薄膜的结晶质量。本文还讨论了薄膜的光学性能。
  • 李祥子;魏先文
    . 2013, 44(06): 866-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出2-[(8-羟基喹啉)-2-基]-5-(2-噻吩基)[60]富勒烯吡咯烷,利用UV-Vis、FTIR、RAMAN、MALDI-TOF MS、1H NMR、13C NMR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产物的光学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相对于C60来说,该产物的紫外吸收波长及荧光发射波长均发生红移,各对氧化还原峰的半峰电位发生明显的负移,更有利于应用于光电转化领域。
  • 刘朝杨;程璇
    . 2013, 44(06): 870-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纳米二氧化硅和聚合物为原料,采用喷涂的方法,在不同基材的复杂工件表面形成均一涂层,并研究了二氧化硅含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涂层与水接触角大于150°,与油的接触角超过90°,具有超疏水性和疏油性。此外,涂层具有很好的透明性,涂层硬度高达6H,附着力达到5B。适当添加纳米二氧化硅,涂层的疏水性、疏油性以及透过率均得到增强。
  • 邓中文;郑玉婴;龙海;杜琦峰;张由芳
    . 2013, 44(06): 874-8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岭土/甲醇插层复合物为前驱体,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反应制备了管状高岭土,并以此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管状高岭土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分别对高岭土及其插层复合物的微观形貌与结构进行了表征。紫外光谱分析表明,与纯TiO2相比复合催化剂对光吸收利用率明显提高,并在可见光区有明显吸收。催化降解甲基橙实验表明,500W汞灯辐照30min后,复合光催化剂对甲基橙的降解效率较纯TiO2提高了30%。
  • 廖英强;刘勇琼
    . 2013, 44(06): 878-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形成一套完善的轴棒法炭/炭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预测方法,本文首先完成了轴棒法炭/炭复合材料代表性体积单元的建立,然后以周期性边界条件为理论基础,编写了周期性边界条件子程序,最后结合均匀化理论和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对轴棒法炭/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进行了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均匀化理论、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和周期性边界条件为基础,采用代表性体积单元可以快速有效的实现轴棒法炭/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 段海婷;侯清麟;陈建华;杨思;侯熠徽;刘跃进;李实秾;杨思
    . 2013, 44(06): 883-8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研究了金红石型钛白粉锆硅铝三元无机包膜的新工艺。通过均匀试验设计,系统研究各因素对金红石型钛白粉三元无机包膜性能的影响,采用Nano-Z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能谱(EDS)等测试手段,考察金红石型钛白粉三元无机包膜的包膜效果。金红石型钛白粉三元无机包膜工艺的优化配方为:分散剂为0.20%,锆含量为0.6%,硅含量为3.0%,铝含量为1.6%,转速为340r/min。
  • 张艳霞;冀亚欣;欧玉峰;闫勇;李莎莎;刘连;张勇;赵勇;余洲
    . 2013, 44(06): 888-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SLG衬底上沉积Mo薄膜,并用XRD、SEM、四探针等对薄膜进行表征,研究了沉积时间对薄膜晶体结构、表面形貌以及电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沉积时间能够调节Mo薄膜的择优取向。溅射时间较短(5-10min)时,沉积的Mo薄膜呈(110)择优取向。溅射时间超过15min后,薄膜呈现(211)取向,且(211)晶面择优程度随沉积时间的增加而提高。随着择优取向的改变,薄膜的表面形貌由三角形颗粒变为长条形颗粒,电阻率也发生相应变化,由3.92×10-5Ω?cm增加到4.27×10-5Ω?cm再降低,对应薄膜生长的晶带模型由晶带T型组织变为晶带2组织。
  • 周章渝;杨发顺;王松;杨健;傅兴华
    . 2013, 44(06): 893-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采用混合物理化学气相法(HPCVD)工艺以乙硼烷(B2H6)为硼源在热蒸发镀膜机内以不同的沉积温度下在(0001)取向的Al2O3单晶基底上制备了MgB2超导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标准四线法电阻测量分析了沉积温度对生成的MgB2薄膜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超导转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基底温度的升高,MgB2相结晶程度提高,C轴取向程度增强、薄膜整体性能显著提高。
  • 李婧;杨海林;节云峰;阮建明
    . 2013, 44(06): 897-9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Ti、Ni纯元素混合粉末真空烧结技术制备了孔隙分布均匀且力学性能优良的多孔TiNi形状记忆合金(SMA),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对比了900℃、950℃、1000℃、1050℃、1100℃、1150℃六个不同烧结温度对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是影响多孔TiNi合金性能的决定性因素,通过调节烧结温度可有效调节合金的相组成,孔隙特征和力学性能。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合金的次生相逐渐减少,相组成成分更加均一;致密度不断提高,由59%上升到62%,孔隙分布愈加均匀且孔隙形貌由多尖角形趋于球形化;抗拉强度由72.43MPa增加到160.12MPa,弹性模量从1.08GPa增加到1.32GPa。
  • 徐扬;邹勇;栾涛
    . 2013, 44(06): 902-9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调整镀层厚度得到了具有不同孔隙率的Ni-P化学镀层。使用图形分析软件辅助贴滤纸法测得了镀层孔隙率,并研究了孔隙率对镀层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利用电化学测试对镀层孔隙率进行量化评价的方法。结果表明,图形分析软件可以提高贴滤纸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而电化学方法在测量镀层微小孔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极化曲线测试表明,孔隙率较小的镀层具有较高的腐蚀电位和较低的腐蚀电流密度,可根据所测曲线精确计算出镀层孔隙率。交流阻抗测试可进一步揭示孔隙率对镀层腐蚀机理的影响,存在孔隙的镀层其交流阻抗谱会表现双时间常数的特征,通过拟合所得电化学参数可以用来评价镀层孔隙率大小。
  • 何新快;吴璐烨;侯柏龙;李晨
    . 2013, 44(06): 906-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超声-脉冲电沉积法,在三价铬镀液中,添加羧酸盐-尿素配合剂和SiC纳米颗粒,制备了Cr/SiC复合镀层。研究了超声-脉冲工艺参数对纳米SiC复合量、镀层厚度的影响。利用电化学法分析了超声波对三价铬电沉积Cr/SiC复合镀层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超声-脉冲作用均有利于基质金属铬的电沉积,从而提高镀层厚度及SiC复合量。利用SEM、XRD、和EDS分别对Cr/SiC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和组成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可制备厚度为13.5μm、SiC含量为5.5%的Cr/SiC纳米复合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