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2年, 第43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2-01-15
  

  • 全选
    |
    研究与开发
  • 朱振峰;蔺华妮;陈之战;
    . 2012, 43(0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二水合乙酸锌和尿素为原料,聚乙二醇-2000为改性剂,用氨水调节体系pH,采用简单的水浴法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制备了不同花状结构ZnO粉体。结果表明,添加聚乙二醇-2000时所制得的ZnO粉体呈现花状的结构,ZnO前驱体溶液中不同氨水量使得组成花状结构的ZnO微棒结构从六棱棒状结构向纺锤状结构转变。X射线衍射仪结果表明不同棒状结构组成的花状ZnO其峰(002)与峰(001)的相对强度比不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明六棱棒状结构的ZnO粉体呈现单晶结构,而纺锤状结构的ZnO粉体倾向于多晶结构。室温光致发光谱表明不同微棒组成的花状ZnO粉体均在~380nm存在近带边发射峰。
  • 潘杰;李斌;王兆波;杜芳林
    . 2012, 43(01):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SiO2/Mg(OH)2复合粉体为阻燃剂,与聚烯烃弹性体(POE)熔融共混制备了复合材料,采用灼热丝试验对其阻燃性能进行了测试,利用SEM和EDS观察POE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界面相容性及阻燃剂在基体中的分散行为,并对PO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SiO2/Mg(OH)2复合阻燃剂在POE中分散良好,界面相容性优良,具有良好阻燃效果,且可改善聚合物材料力学性能,是一种适宜推广的新型无机阻燃剂。
  • 丁紫君;刘明;邵磊山;汪映寒
    . 2012, 43(01):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本文研究了添加剂对PI取向性能、耐摩擦性、热稳定性以及透光率的影响。用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对苯二胺(PDA),4-已氧基联苯酚-3’,5’-二胺基苯甲酸酯(C6-BBDA),制备了三元共聚型PI取向膜, 并采用添加剂(封端剂和交联剂)对PI改性。通过调节添加剂的组成制备了4种PI。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热失重分析仪(TGA)、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偏光显微镜(POM)和预倾角测试仪对合成的PI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发现,LC分子在四种PI膜上都获得了均匀的垂直取向;添加交联剂的PI膜具有良好的耐摩擦性,经摩擦强度为600mm摩擦后,仍对LC分子具有垂直取向的能力;加入添加剂的PI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此外,加入添加剂的PI膜仍具有较高的透光率。
  • 傅成武;张拴勤;孟俊芳;陈明清
    . 2012, 43(01):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化学镀方法制备了陶瓷微珠包覆铜复合材料,通过SEM、XRD和EDS研究了还原剂浓度对陶瓷微珠包覆铜的形貌及包覆情况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包覆条件。采用近红外分光光度计、CO2激光器和激光能量计检测了不同硫酸铜浓度下陶瓷微珠包覆铜在1.06μm附近的光谱反射率和10.6μm的激光反射率,随硫酸铜浓度的增大,1.06μm附近的光谱反射率和10.6μm的激光反射率下降。
  • 谢卫红;申海峰;李顺才;刘宏伟
    . 2012, 43(01):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目前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评价方法——弓形法,对以水泥为基体,以掺合材硅灰和粉煤灰、石墨和碳纤维、纳米TiO2和钢纤维为吸波剂的试样,在8~18 GHz频段内的吸波性能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硅灰和粉煤灰、纳米TiO2和钢纤维与水泥复合制成的吸波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波效能,在8~18 GHz的测试频段内,其吸波效能随掺合材的含量增加而增大,但有一极限值。石墨和碳纤维与水泥复合制成的吸波材料的吸波效能较差,当石墨和碳纤维掺量为6wt%以上时,材料的吸波性能会下降。硅灰和粉煤灰混合的最佳含量为30wt%左右,而纳米TiO2和钢纤维的最佳含量为纳米TiO24 vol%、钢纤维4wt%左右。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掺合材对水泥基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必须综合考虑,并不是越多越好。掺合材超过一定极限后,材料的透波能力增强,吸波性能便会下降。
  • 李国栋;陈文彬;胡琛;闫思家;芮大为;赵启义
    . 2012, 43(01):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有机气相沉积中气体的传输过程进行模拟,略述了OVPD传输的基本机制。利用蒙特卡洛法对有机蒸气通过掩膜孔的动力学沉积过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薄膜的形状受沉积参数的影响, 例如:分子平均自由程(沉积压强)、掩膜板的尺寸以及掩膜板至基板的距离。分析表明,通过缩小掩膜板至基板的距离,同时减小沉积压强可以提高所成薄膜图案的分辨率,减小掩膜板的厚度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
  • 李丽;雷静果;嵇天浩;杜海燕;孙家跃
    . 2012, 43(01):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离子交换和水热两步合成过程简单制备了Yb3+、Er3+和Eu3+共掺杂锐钛矿型TiO2纳米带。该三种离子共掺杂未导致TiO2结构和形貌发生变化。光学特性测试结果表明,由于稀土离子掺杂浓度低,Eu3+掺杂未改变由Yb3+和Er3+产生的上转换发射峰位,但可观察到因上转换发光激发的Eu3+荧光发射峰;Eu3+荧光光谱也未受到Yb3+和Er3+掺杂的影响。通过对掺杂样品上转换发光机理的考察证实,上转换发光过程是双光子过程,但TiO2和Eu3+掺杂对此发光过程有明显影响。
  • 宋继梅;王红;张小霞;杨东;田玉鹏;金葆康
    . 2012, 43(01):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温液相还原法制备了氧化亚铜微米立方块和Cu2O-WO3复合物,利用XRD和EFS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太阳光照下氧化亚铜微米立方块对不同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对阴离子染料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对阳离子染料降解效果不明显。Cu2O-WO3复合物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纯的氧化亚铜,其中10% Cu2O-WO3复合物的光催化效果最好。借助荧光光谱分析了复合物提高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的光催化效果的原因,探讨了Cu2O-WO3复合物光催化反应的机理。
  • 李长玉;刘守新
    . 2012, 43(01):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硝酸镍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在不添加任何模板和表面活性剂条件下,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出具有自组装结构的花状α型Ni(OH)2,并以其为前驱体,制得了同样具有花状结构的NiO。采用XRD、SEM、HRTEM、TG和低温液氮吸附技术对样品的晶相结构、表面形貌和孔径结构等进行表征。测试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样品是α型Ni(OH)2,比表面积是245.0 m2/g,而且这些直径是4-6um的花状Ni(OH)2是由许多纳米薄片相互组装而成。将花状Ni(OH)2在400 ℃焙烧2h即可获得具有花状结构的NiO, 其比表面积为125.2m2/g
  • 胡芳友;崔爱永;回丽;彭欣
    . 2012, 43(01):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发在超高温、大温差条件下具有热应力缓和功能的新型耐磨耐蚀涂层,在钛合金表面Nd:YAG激光制备了梯度功能涂层,SEM观察了微观组织,XRD分析了生成相,并测量了摩擦磨损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原位自反应生成TiC球状增强体弥散均匀分布在FGL中,微观组织为粗大和不完整的树枝晶,相对较细小的等轴和近等轴晶及细小短纤维状形态。FGL和N-FGM耐磨、耐蚀性能优异,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显著降低,平均是Ti600基体的0.3-0.5倍,腐蚀电流和电阻值分别为Ti600的0.72和1.31倍。
  • 卢富德;高德
    . 2012, 43(01):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万能试验机和跌落试验台分别得到C楞瓦楞纸板静态、动态应力-应变数据,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并用最小二乘法识别模型中的参数。给出了瓦楞纸板在缓冲动力学中应用的例子,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缓冲模型,可以直接用于缓冲包装设计,克服了用最大加速度-静应力曲线来设计缓冲包装需要大量实验和较多的数据的弊端。
  • 宋平;陈广义;魏志勇;王德瑾;梁继才;张万喜
    . 2012, 43(01):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利用DSC、WAXD和POM技术对比研究了乳酸锌及其纳米线对聚乳酸结晶行为、熔融行为、晶体结构和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乳酸锌相比,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长径比的乳酸锌纳米线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成核剂,为聚乳酸结晶提供了更多的活化晶核,起到了异相成核的作用,既提高了聚乳酸的结晶温度、结晶度和结晶速率,又降低了球晶的尺寸,使得球晶的分布更加均匀致密。乳酸锌及其纳米线的加入对聚乳酸的晶体生产方式、晶体结构和晶型没有产生影响。
  • 张明瑜;黄东;苏哲安
    . 2012, 43(01):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短纤维树脂模压+液态聚合物浸渍/裂解+原位反应的工艺制备了C/C-SiC复合材料,对其催化石墨化过程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分析“炭硅反应”工艺对石墨化度的影响,发现“炭硅反应”加强了硅对硼的活化作用,使炭材料的石墨化度从87.9%提高到97.3%;对制备样品的形貌分析及成分测试表明,石墨化过程伴随着“炭硅反应”,碳化硅在材料内部分布均匀;其次探讨了硼对石墨化的催化作用,C/C-SiC复合材料中硼酚醛树脂炭的质量分数从69.9%降低至46.3%时,石墨化度随之由91.6%降至70.4%;最后研究了硅对石墨化的影响,提出硅硼协同催化石墨化机理,当硅的添加量从0增至6.3%,石墨化度由78.1%提高至90.7%。
  • 郑伟;魏晓;任召辉;徐刚;沈鸽郑赞;张严芳;韩高荣
    . 2012, 43(01):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钛酸四正丁酯((C4H9O)4Ti)水解沉淀的钛羟基氧化物和硝酸钙(Ca(NO3)2?4H2O)为反应物料,加入适宜浓度的矿化剂氢氧化钾和络合剂柠檬酸钠,在温度200℃水热反应12h后得到了CaTiO3粉体。利用SEM、XRD、TEM等对CaTiO3的形貌、尺寸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对其紫外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钠在CaTiO3水热合成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其形貌和紫外光催化性能随着柠檬酸钠浓度改变而发生巨大变化。
  • 刘旺中;陈照波;黄山云
    . 2012, 43(01): 5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是一类新型功能材料,作为电热驱动器,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但由于材料内在的非线性性质和迟滞效应使其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热力学建模上较为困难,不利于简单控制系统和实时控制的实现。本文基于Preisach理论给出SMA驱动器系统的温度-位移迟滞模型,分析系统的热传导过程,将传统的比例-积分-微分PID (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PID)策略应用于控制器的设计,并引入蚁群和粒子群两类智能算法优化控制器参数,讨论优化过程和控制效果;与传统PID参数整定方法相比,系统的阶跃响应和正弦信号跟踪性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且智能算法调节控制器参数的实时性更强,克服非线性和迟滞效应的影响。
  • 李丽华;谢瑞士;肖金泉
    . 2012, 43(01):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pan 80/Tween 80/cyclohexane/water微乳液体系合成了ZnS: Fe纳米晶,分别利用XRD,TEM,荧光光谱对其相结构,形貌及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ZnS: Fe纳米晶为球形,平均粒度约3nm。随着Fe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发光峰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浓度为1%的时候发光峰强最大。对ZnS: Fe纳米晶的荧光衰减曲线进行测试并计算得到其荧光寿命为3.07ns
  • 徐招弟;李越湘;彭绍琴
    . 2012, 43(01):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本文用氢氧化物前驱体硫化法制备了Zn/Cd摩尔比不同的ZnS-CdS复合纳米粒子。用XRD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用UV-Vis DRS 研究了样品的光吸收性能。以SO32-/S2-为电子给体,研究了可见光(λ≥420 nm)下不同条件(制备方法,Zn/Cd摩尔比和反应温度)制备的样品载铂后的放氢活性。当硫酸镉和硫酸锌用NaOH共沉淀后再硫化所得样品ZnS-CdS-2:1的放氢活性最大,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 陆林楠;林健;顾刈非;张欣;赵寅生;黄文旵
    . 2012, 43(01):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含锶硼酸盐基玻璃进行微晶化处理,以考察该玻璃由玻璃态转化为晶态时体外生物活性和降解性的改变。采用熔融法制备不同锶含量(SrO=0,2,6mol%)的硼硅酸盐生物玻璃, 然后在700oC/4h条件下微晶化处理,分别获得微晶化前后的试样。将各组玻璃及微晶化的样品浸泡在类似于生理模拟液的0.02M的K2HPO4溶液中(以1g玻璃对应100mL浸泡液的比例),置于37oC恒温条件下,进行体外生物矿化反应。用XRD和FTIR对反应后产物进行表征,并测定不同浸泡时间下样品的质量损失率以及浸泡液的pH值。结果表明,微晶化处理前后的含锶的硼硅酸盐玻璃试样在浸泡实验中都可以转化成含锶羟基磷灰石,即微晶化后的试样仍然具有体外生物活性;并且微晶化后试样的离子溶出速度能够减缓,降低了原玻璃相对骨组织生长来说的较高的降解速度,可以更加匹配骨组织生长的周期。因此,微晶化处理硼硅酸盐玻璃可实现对降解速度的调控,使该微晶化的生物玻璃有可能在骨组织修复中得到临床应用。
  • 罗震;徐艳莲;林金火
    . 2012, 43(01):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漆酚铜聚合物(UCP)有机溶液为铸膜液,采用Breath Figures法制备漆酚铜聚合物多孔膜,探讨了溶剂、环境相对湿度和潮湿气体流速等因素对多孔膜形貌的影响,并使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二硫化碳为溶剂,在静态(潮湿气体流速为0 mL/min,湿度为95 %)或动态(潮湿气体流速为400 mL/min,湿度为85 %)时,均可制得孔分布均匀、孔型规整、优良耐热性和耐酸碱性的疏水性UCP多孔膜,其平均孔径分别为1.5 μm和0.85 μm。
  • 王建华;朱利平;朱宝库;徐又一
    . 2012, 43(01):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超临界CO2流体为反应介质,通过固相接枝反应合成了具有PEG侧链的聚(苯乙烯-马来酸酐)(SMA)功能化梳状两亲共聚物(SMA-g-MPEG),用1H NMR和FT-IR表征了SMA-g-MPEG的结构和组成。并以SMA-g-MPEG为亲水改性材料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制备PVDF共混复合膜。表面元素分析结果表明SMA-g-MPEG共聚物中的PEG侧链在膜表面形成了富集;纯水接触角测定和BSA吸附试验表明膜的亲水性和抗蛋白质污染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 张齐飞;张玉文;侯丽娟
    . 2012, 43(01):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座滴法润湿实验,借助SEM和EDS测试,研究了Ag-CuO钎料与BaCo0.7Fe0.2Nb0.1O3-δ透氧膜陶瓷润湿及界面反应机理。结果表明,Ag-Cu-O/BCFNO间的润湿遵从界面反应润湿机制,随Cu含量增加和温度升高,润湿角快速减小。当Cu 含量为3.3(mol %)时,在界面处BCFNO侧开始生成一层反应层,反应层的存在降低了固液界面能,使界面润湿性得到改善,相互冶金作用增强。反应层产生的原因是界面处发生了界面反应CuOx + BaCoFeNbO→Ba-Cu-O + Co-Cu-O,生成的复杂氧化物Ba-Cu-O、Co-Cu-O在BCFNO基体的晶粒边界上呈岛状分布。
  • 徐惠;景文甲;王新颖
    . 2012, 43(01): 8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简单液相共沉淀法制得中间产物Ni(OH)2-Co(OH)2,再经煅烧得到Co3O4-NiO复合粒子;用乙二胺对Co3O4-NiO复合粒子进行改性,改性后Co3O4-NiO微粒分散性提高,形貌为片状,片与片之间相互交叉形成疏松的介孔结构。电化学测试表明Co3O4-NiO电极材料在改性后表现出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在电位窗口为0-0.4V时,单电极比电容可达1202F/g,相比改性前提高了171F/g。
  • 邹得球;肖睿;冯自平
    . 2012, 43(01):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太阳能利用、余热利用、集中供暖等应用背景,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遴选了一种相变温度合适(相变峰值87 ℃)、相变潜热值较大(203.9J/g)的工业石蜡,并以此为相变材料,采用非离子型乳化剂及助乳剂复配的方法研制了三种浓度的石蜡乳状液高温潜热输送材料。测定了石蜡乳状液高温潜热输送材料的相变点、相变潜热等热物性,并研究了其蓄热特性。结果表明,该材料是一种在80-90℃之间存在相变的储、传热工质,在相变区间内的储、载热密度远大于水,是一种良好的潜热输送材料。
  • 薛小佳;沈一丁;赖小娟;王磊;赵建波
    . 2012, 43(01): 8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胍胶原粉(GG)为原料,正丁基缩水甘油醚(BGE)为疏水化试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异丙醇为溶剂,制备了2-羟基-3-丁氧基丙基胍胶(HBPG)。通过FT-IR、XRD、TGA对HBPG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HBPG水溶液和冻胶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HBPG结构中由于引入疏水基团,使其结晶度下降,热稳定性能提高,HBPG相比GG具有更好的增稠性能,且溶液稳定性能得到明显改善,HBPG制备的冻胶的流变性能优于GG,具有良好的耐温和剪切稳定性能。
  • 燕宁宁;张莹;龚昌杰;朱忠其;柳清菊
    . 2012, 43(01):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稀土Ce离子掺杂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Ce-TiO2),通过XRD、FT-IR、UV-Vis、PL、Nano-sizer纳米粒度分析仪等对Ce-TiO2样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以亚甲基蓝(MB)作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不同掺杂浓度及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Ce-TiO2样品对MB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的晶型均为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的混晶相,Ce离子的掺杂拓展了TiO2在可见光区的光谱响应范围,提高了TiO2光催化活性。在本实验范围内,当pH为1.5,Ce的掺杂量为Ce:TiO2=1:300(摩尔比),热处理温度为600℃条件下制备的样品其催化活性显著高于Degussa P25。
  • 唐坚;连法增;于敏
    . 2012, 43(01): 9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气流磨法制备的Fe78Si9B13非晶粉末为原料成功制备了非晶磁粉芯。研究了退火温度和成型压力对磁粉芯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低于起始晶化温度的条件下,非晶磁粉芯的损耗随退火温度的提高而先降低后增大,磁导率变化规律则相反,并在350℃时到达最佳值;成型压力增大导致磁粉芯的密度提高,对应的损耗降低,导磁率增大。并在2000MPa左右达到最大值。
  • 孙永伟;刘勇;田保红
    . 2012, 43(01):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450~750℃、应变速率为0.01~5s-1、总应变量0.7的条件下,对30%Mo/Cu-Al2O3复合材料高温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其热加工图进行研究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30%Mo/Cu-Al2O3复合材料高温流动应力-应变曲线主要以动态再结晶软化机制为特征,峰值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加;在真应力-应变曲线基础上,建立的30%Mo/Cu-Al2O3复合材料高温变形本构模型较好地表征了其高温流变特性;同时,利用30%Mo/Cu-Al2O3复合材料DMM加工图分析了其变形机制和失稳机制,确定了热加工工艺参数为:变形温度650~750℃、应变速率0.01~0.1s-1。
  • 杨丹娜;王林;张潇娴;王东卫;谌志强;李赛
    . 2012, 43(01): 103-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体排布法是实现碳纳米管定向排列的一种简单的方法。本研究采用流体排布法在具有浸润性图案化的基底上成功地对单壁碳纳米管(SWNTs)束进行了水平方向上的排布。将SWNTs悬浮液滴入光刻胶制成的微通道中,在流体剪切力作用下,弯曲的SWNTs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拉伸并且平行地排列在纳米级宽度的微通道中。将排列好的SWNTs阵列转移到一些不同间距的金电极对上面,制作成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CNTFET)。对制备的CNTFET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SWNTs束可以制造出不同电极间距同时具有良好电性能的CNTFET。
  • 代群威;董发勤;张伟
    . 2012, 43(01): 108-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灭活面包酵母菌为原料,利用原子吸收光谱(AAS)、X射线能谱仪(EDS)等手段,研究吸附剂加入量、pH等因素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γ辐照条件下灭活面包酵母菌对Sr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酵母菌对Sr2+的吸附均是快速进行的反应过程,整个吸附过程中单位吸附量qt均存在30℃>20℃>10℃。不同温度下面包酵母菌对Sr2+的动力学二级吸附速率方程拟合程度非常好(R> 0.999),其吸附反应过程中限速步骤是化学吸附过程。EDS分析进一步证明Sr2+被吸附到面包酵母菌细胞上。辐照后酵母菌对Sr2+的吸附效果比相同温度条件下辐照前实验组要略好。
  • 吕晓渊;李华;张志强;刘河洲
    . 2012, 43(01): 112-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紫外辐照法在聚乙烯(PE)锂离子电池隔膜表面接枝上丙烯酸甲酯(MA)以改善隔膜的润湿性,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和辐照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SEM观察和接触角测定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分析。在纯MA单体溶液中,引发剂二苯甲酮(BP)浓度为0.02g/ml,辐照90s接枝率达到68.9%,接触角从原膜的46°降低到12°。
  • 朱佳;黄剑锋;曹丽云;王雅琴;吴建鹏
    . 2012, 43(01): 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结合溶剂热浸渍法,利用硼溶胶和B2O3微粉对碳/碳(C/C)复合材料进行基体和表面改性。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对改性后C/C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表征。重点研究了溶剂热处理时间对改性后C/C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溶剂热改性处理后,C/C复合材料的表面缺陷被B2O3保护层所覆盖,同时基体内部缺陷也被B2O3所填充。延长溶剂热改性时间,B2O3覆盖层的平滑度和致密度不断上升,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不断提高。经48 h溶剂热改性后的C/C复合材料在静态空气中600 °C恒温氧化17 h后的质量损失仅为2.13 %。
  • 李凤华;庞雪;罗清威;李英楠;王威;冉阿倩;樊占国
    . 2012, 43(01): 12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二次冷轧铜棒并850℃恒温热处理,制备出具有较强立方织构的Cu基带。以硝酸银、亚硫酸钠和硫代硫酸钠为主要原料配制镀银液,在立方织构Cu基带上制备出具有较强Ag(200)择优取向的银镀层。在600℃恒温热处理30 min后 Ag膜仍具有(200)择优取向,而830℃热处理后,Ag会扩散到Cu基底中,重复镀银、热处理五次后,Ag膜具有(200)的择优取向并少量面内织构,所得Ag/立方织构Cu复合带材可作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YBCO涂层导体的金属基底。
  • 洪惠云;郑瑛;王丽华
    . 2012, 43(01):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蔗糖为碳源,硅酸钠为硅源,盐酸为酸度调节剂,硫酸为催化剂,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过程和碳热还原法,快速合成出比表面积为159 m2/g的碳化硅(SiC)。并以其作为载体,制备负载型Pd/SiC催化剂,研究其在CO和C3H6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当Pd负载量为0.45 wt.%时,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其中CO的最低完全转化温度为230℃,C3H6的最低完全转化温度为235℃。
  • 梁文峰;吴文娟;肖定全;李婧
    . 2012, 43(01):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传统固相合成工艺制备了(K0.465+xNa0.465+yLi0.07)(Nb0.95-zSb0.05)O3 (x, y, z = -0.01 ~ 0.02)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了非化学计量比对陶瓷结构及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符合化学计量比的陶瓷具有四方钙钛矿结构;在实验范围内,K和Nb的过量或少量均不会改变体系的相结构,而Na过量将会导致体系正交-四方相变温度升高到室温以上,并且正交-四方相变温度随y的增加而升高;过量添加约0.5 % mol 的K或Na便能补偿在高温烧结时的碱金属元素的挥发损失,进而提高陶瓷的压电性能;该体系陶瓷的组分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时(如当y = z = 0时,x = 0 ~ 0.02;当x=z=0时,y = 0 ~ 0.01;以及当x = y = 0时,z = -0.01 ~ 0.005),仍然能保持d33 > 200 pC/N和kP > 40%这样较好的性能。上述结果不仅有利于在研究中材料制备工艺的重复,而且有利于当材料在器件应用时所面临的规模化生产。
  • 何洪;张丁非;许向彬;陈宏
    . 2012, 43(01): 130-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定向冷冻干燥法,制得了具有一维取向微孔结构的导电炭黑(CB)/聚乙烯醇(PVA)复合材料。对CB/PVA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的导电逾渗行为并不完全符合经典的逾渗理论。由于CB/PVA复合材料特殊的取向微孔结构和炭黑于PVA基体的非均匀分布,使得其电阻率临界指数值高于经典的逾渗理论的取值范围。
  • 隋静;陈明清
    . 2012, 43(01): 13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链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得了端羟基化的聚N,N-二乙基丙烯酰胺(PDEAm-OH)低聚物,进而与丙烯酰氯缩合得到温敏性的PDEAm大分子单体,利用FTIR、1H NMR和UV对该大分子单体的结构、末端双键含量和温敏性进行了表征,测得该大分子单体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为36.4℃。将PDEAm大分子单体与丙烯腈(AN)、苯乙烯(St)在乙醇/水混合介质中进行三元分散共聚,制得了PDEAm接枝聚丙烯腈/聚苯乙烯(PDEAm-g-PAN/PSt)聚合物微球,由SEM观察到的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表面具有明显的突起形态,其粒径均一、分散稳定性好,改变聚合反应条件可控制所得聚合物微球的形貌和粒径。该聚合物微球的粒径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明其具有温度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