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2年, 第43卷, 第13期 刊出日期:2012-07-15
  

  • 全选
    |
    综述
  • 徐刘君;燕宁宁;柳清菊
    . 2012, 43(13): 1665-1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iO2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催化剂,对其进行掺杂改性可有效扩展其光谱响应范围,提高其光催化活性。本文介绍了稀土元素与N对TiO2进行共掺杂改性的机理及研究现状,分析了共掺杂对TiO2晶体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光学性能、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稀土元素与N共掺杂改性TiO2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前景。
  • 研究与开发
  • 蔡河山;刘国光;黎晓霞
    . 2012, 43(13): 1669-1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尿素为氮源,采用简单的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氮掺杂TiO2纳米光催化剂,以甲基橙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光催化降解为探针反应,评价了其光催化活性。运用XRD、XPS和UV-Vis DRS光谱表征技术考察了氮掺杂TiO2样品的微晶尺寸、晶相结构、表面组成及其吸光特性。结果表明,氮掺杂减小了TiO2的带能隙,氮掺杂TiO2纳米微晶对400~530nm的可见光有较强的吸收,在降解甲基橙的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其中,400℃焙烧制得的具有单一锐钛矿相型,晶粒尺寸为14.94nm的TiO1.9904N0.0096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最佳。
  • 刘磊;韩巧荣;江玉亮
    . 2012, 43(13): 1673-16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合成了由2-呋喃甲醛修饰的中氮茚类化合物(5),研究了多种金属离子对其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对Pb2+具有良好的荧光识别性。紫外光谱则表明二者之间发生明显化学反应。
  • 王凯;张莉;李琛
    . 2012, 43(13): 1675-1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优化组合电解电容器的阳极和电化学电容器的阴极,以Ta/ Ta2O5 为阳极,活性炭为阴极,研制了一种单元工作电压为100V的混合型超级电容器。该电容器与超级电容器相比较,工作电压得到了提高。测试表明其具有高储能密度和快速充放电的能力,频谱阻抗(EIS)分析显示其具有优良的阻抗特性和频率特性。
  • 邹广平;李雨蕾;王丹丹
    . 2012, 43(13): 1678-1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HPB实验装置对处于奥氏体状态下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进行了连续动态冲击实验,而且每次冲击时要保持冲击功相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变率在降低,马氏体相变初始应力在增加,具有逐次强化效应,卸载后合金的变形回复率也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 喇培清;周毛熊;鞠倩
    . 2012, 43(13): 1682-1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B2O3粉为原料,Mg粉为还原剂,采用燃烧合成法制备硼粉,研究了不同的工艺参数(反应物量、反应配比和压片压力)对燃烧合成制备的硼粉纯度和粒度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对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物量为100g时产物粒度最小,硼元素的含量最高;反应配比(摩尔比)为1 时粒度最小并且硼元素的含量最高;压片压力为5 Mpa时粒度最小,10 Mpa时硼元素的含量最高。
  • 李一;聂俊辉;李楠
    . 2012, 43(13): 1688-1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羰基镍(Ni(CO)4)为前驱体,通过羰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碳纤维表面沉积连续镍膜,从而制得镍覆膜碳纤维材料。实验给出了镍覆膜碳纤维的较佳制备工艺条件。借助SEM、EDX、XRD、冷热循环实验、断裂强度分析、差热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镍覆膜碳纤维的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沉积的膜层为纯镍相,连续致密,与碳纤维基底结合良好,可经受四次冷热循环而不脱落;碳纤维表面沉积连续镍膜后,其断裂强度提高了34.9%;差热分析显示沉积连续镍膜后可有效提高碳纤维的抗氧化性能。
  • 杨志平;宋延春;韩月
    . 2012, 43(13): 1692-16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KNaCa2(PO4)2:Dy3+发光材料并对其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光谱显示,KNaCa2(PO4)2:Dy3+激发谱为300-500nm范围内的一系列锐谱,可被InGaN管芯和蓝光有效激发。尤其在385nm紫外光激发下,样品呈现较强白光发射,主发射峰位于485nm和577nm,对应Dy3+的4F9/2-6H15/2, 4F9/2-6H13/2跃迁,形成“黄+蓝”单一基质白光。研究了Dy3+掺杂浓度对KNaCa2(PO4)2:Dy3+发光性能的影响,随Dy3+浓度增加,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佳掺杂浓度为0.04mol, Y/B值在较小范围内先增大后减小。根据Dexter理论分析其浓度猝灭机理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测量并标定了Dy3+不同浓度下样品的色坐标,均呈现白光发射。研究表明,KNaCa2(PO4)2:Dy3+材料是一种适合紫外-近紫外-蓝光激发的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
  • 高淑雅;吕磊;郭晓琛
    . 2012, 43(13): 1696-16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以莫来石纤维为增强体,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莫来石纤维增强多孔玻璃基复合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多孔玻璃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SEM、XRD等检测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物相结构及断面的微观形貌进行测试,采用阿基米德法测量其密度,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量其抗折强度。结果表明,随着发泡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多孔玻璃的孔径增大,但发泡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易产生连通孔;抗折强度、密度随着发泡温度的升高或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当发泡温度为840℃,保温时间20min时,比强度达到最大值为0.013m2/s2。
  • 牛飞;刘自力;张健杰
    . 2012, 43(13): 1700-17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六钛酸钾晶须是一种连锁风洞结构的具有优良物理机械性能和稳定化学性能等特点的新型材料。目前KDC法合成六钛酸钾晶须所需的煅烧温度高、且晶须长径比较小,而本文采用V2O5为添加剂的改进KDC法可以降低其煅烧温度,提高晶须长径比,使长径比大于20。实验通过TG-DSC曲线说明V2O5的加入可以降低其煅烧温度,通过XRD确定了六钛酸钾晶须的合适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和钒酸盐的加入量,通过SEM说明晶须的长径比、形貌等。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为800℃、煅烧时间为5h、V2O5的加入量为2%时,合成的六钛酸钾晶须平均长径比可达到22,且晶体结晶性好、形貌均匀。
  • 王建省;裴文利;杨波
    . 2012, 43(13): 1704-17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磁控溅射在不同Ar气压制备了不同膜厚的FePt薄膜。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了溅射气压和膜厚对薄膜形貌的影响,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研究了溅射气压和膜厚对薄膜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溅射气压和膜厚对溅射态单层FePt薄膜的表面形貌、颗粒尺寸有很大影响。随着溅射气压的增大,颗粒尺寸减小,从连续膜转变成颗粒膜;随着膜厚的增加,颗粒尺寸变大,从颗粒膜变成连续膜。通过调节溅射气压可以控制FePt的岛状结构,从而获得较理想的FePt颗粒薄膜。溅射气压和膜厚对经过热处理的L10-FePt薄膜的磁性能有很大影响。随着溅射气压增加,形核场由正值转变成负值,矩形比有增大趋势;随着厚度的增加,无序-有序相转变更充分。
  • 刘冬然;王岭;戴磊
    . 2012, 43(13): 1708-1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了CGO(Ce0.8Gd0.2O1.9)固体电解质,研究了CuO烧结助剂对CGO的体密度,相组成,微观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CuO的样品的体密度随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300℃烧结的样品致密化程度最高,进一步提高烧结温度,样品有过烧现象。与纯的CGO相比,CuO的加入使样品的烧结温度降低了将近300℃,而且经高温烧结后仍为立方萤石结构,无新相生成。CGO交流阻抗谱分析表明,当CuO的掺杂量为1mol%烧结温度为1300℃时样品具有最高电导率,以CuO作为烧结助剂不仅降低了烧结温度,使晶粒尺寸减小,同时提高了电导率,所以CuO是很好的烧结助剂。
  • 唐旖旎;吴平霄;侯雅琨
    . 2012, 43(13): 1712-1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本文利用聚羟基铁铝作制备出无机柱撑蒙脱石,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HDTMA、阴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SDS作为有机改性剂制备出有机改性蒙脱石,并且通过XRD、FTIR、BET和Zeta电位等表征手段对柱撑粘土进行表征,首次研究了具有不同层间结构的改性蒙脱石对鲑鱼精DNA的吸附特征。DNA吸附量大小顺序为:HTDM-MMT> MMT>SDS-MMT>Fe/Al-MMT。HTDMA改性促进了蒙脱石的吸附,吸附量达61.04μg ?mg-1。而SDS覆盖其表面后,吸附量减至26.88μg ?mg-1。在pH 5.0~9.0范围内,有机改性蒙脱石对DNA的吸附量随pH下降幅度远小于原土。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控制改性蒙脱石吸附DNA的主要步骤是化学吸附。用NaOAc和NaH2PO4 解吸DNA时, 有机与无机蒙脱石解吸规律有明显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结构、电负性及表面性质是影响不同改性蒙脱石吸附DNA分子的关键因素。
  • 李海东;高文杰;程凤梅
    . 2012, 43(13): 1718-17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微球,将所制备的聚苯乙烯微球经磺化吸水后,利用钛酸丁酯做前驱体在乙醇中反应,使二氧化钛包覆在的磺化苯乙烯微球表面,得到有机-无机杂化微球。在所得的杂化微球表面接枝上可聚官能团,利用无皂乳液聚合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到微球表面,得到核-壳-壳杂化微球。用FTIR、SEM等方法对所制得的杂化微球进行表征。
  • 吴小强;唐永建;陈善俊
    . 2012, 43(13): 1722-17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高纯度镍粉,并进行TEM和XRD表征,结果表明制得镍粉纯度较高,其形貌呈圆球型。负载电压,冷却介质,循环气流均对纳米颗粒的形貌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使用Ar气为冷却介质,气流1.4m3/h,电压K=5.5kv时制备的纳米粉颗粒尺寸最好,其产量也最高。
  • 张慧婷;周超;罗丽萍
    . 2012, 43(13): 1726-1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本文采用物理化学稳定性较好的石英玻璃为基底,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于其表面沉积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钛薄膜,然后在钛薄膜表面共价固定纤连蛋白。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各步处理后的材料表面特征进行检测和分析。主要研究了用MicroBCA检测法对样品表面固定的纤连蛋白的定量表征的可行性,并将该结果与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方法检测获得的纤连蛋白量做了对比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纤连蛋白可以成功固定到钛薄膜表面,MicroBCA检测法和QCM法的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样品表面纤连蛋白的固定量大约在767-789ng/cm2。
  • 张海晓;陈福南;王韶音
    . 2012, 43(13): 1730-17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镁合金作为生物体植入材料,因其活性高易腐蚀问题,对其做表面改性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相对简易、低成本的方法---水热一步法,在低成本的Na2CO3处理液中,直接在AZ91D镁合金上制备了具有相应保护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膜层。采用XRD、SEM表征膜层的结构及微观形貌,结合电化学手段及腐蚀浸泡实验测试膜层在模拟体液中的耐蚀性能。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镁合金应用于生物体植入材料的表面改性提供一条新途径。
  • 张通;郑玉婴;陈德贤
    . 2012, 43(13): 1733-17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成了带双羟基磷酸酯BBHP(butyl bis(4-hydroxybutyl) phosphate),并研究了BBHP不同用量对合成的阻燃聚氨酯弹性体的阻燃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随着BBHP用量的增加,聚氨酯弹性体的阻燃性能提高,100%引张应力、拉伸强度、伸长率均不断下降,撕裂强度在BBHP添加量为12%时达到最大值。当BBHP用量在10%-12%,聚氨酯弹性体的氧指数达到27以上,力学性能和颜色均满足聚氨酯弹性体的要求。
  • 王东;雄鹰;王兵
    . 2012, 43(13): 1737-1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掺氮N型纳米金刚石薄膜独特的结构特征,采用温和的电化学阴极表面极化处理成功实现了掺氮N型纳米金刚石薄膜的表面氢化。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面接触角、电化学电容-电压分析、Raman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详细分析了阴极极化处理前后掺氮N型纳米金刚石薄膜的表面结构以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该阴极极化处理工艺不仅能够成功获得表面氢终止状态,而且对薄膜的微观结构尤其是晶界处sp2杂化态碳相无明显影响,说明该工艺是一种高效无损的掺氮N型纳米金刚石薄膜表面氢化工艺。
  • 高家诚;李宁
    . 2012, 43(13): 1741-17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重力分离SHS制备了钢管内衬Al2O3涂层,进行了力学、抗热震、耐蚀等性能测试,研究了管径、装料密度及不同含量SiO2、CrO3添加剂对涂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涂层主要物相结构为α-Al2O3+FeA12O4相,添加剂SiO2和CrO3不改变涂层的主要相组成。反应过程中熔融金属Fe在钢管基体和内衬陶瓷层之间形成了一层金属过渡层。当添加2% SiO2+6%CrO3时,涂层孔隙率最小,硬度最大,抗热震性能最好,耐蚀性也较好,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本试验条件下,管径25mm、装料密度1.5g/cm3的内衬涂层硬度为1917HV,孔隙率为9.0%。
  • 葛权;雷晓玲;曹益荣
    . 2012, 43(13): 1745-1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两步法合成磷酸铁锂,第一步先以氯化铁,磷酸二氢铵和磷酸为原料,用水热法合成球状磷酸铁,并研究了温度,不同铁源对其形貌的影响,第二步将制得的磷酸铁与氢氧化锂,PEG-10000混合,在氮气气氛保护下,750度高温烧制成磷酸铁锂。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等来表征了磷酸铁及磷酸铁锂的纯度和形貌。制得的磷酸铁锂微球在0.1C充放电时,比容量达到143.5mAh?g-1
  • 李建华;李弥滋;张其清
    . 2012, 43(13): 1748-1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AIBN和PVDF都溶于强极性溶剂的性质,制备含有AIBN的PVDF原膜。在温和的条件下,AIBN加热产生自由基能够有效地引发接枝两性离子聚合物PSBMA到PVDF膜上。膜表面的化学组成用傅里叶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进行表征,场发射电镜(FESEM)用于观察膜表面的形态。当PSBMA的接枝率为13.8%时,膜的接触角有原膜的85°下降到62°,这说明接枝PSBMA大大提高了膜的亲水性。静态吸附实验可以得出PVDF-g-PSBMA膜的抗蛋白质污染的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500μg/ml BSA浓度下,蛋白质吸附量由M1的130μg/cm2下降到M4的50μg/cm2。
  • 张传杰;王怀芳;熊伟
    . 2012, 43(13): 1752-17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硫酸铝溶液浸渍处理的方法对海藻酸钙纤维进行改性,以提高纤维的耐盐性,改善其染色性能。结果表明,纤维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硫酸铝浓度15%,溶液温度45 ℃,处理时间40 min,此时纤维的断裂强度为2.94 cN.dtex-1,比未改性纤维提高了11%。改性前后纤维的FTIR和XRD表明,纤维分子结构中的羧基和羟基发生了酯化反应,同时Al3+与纤维分子结构中的Na+发生离子交换并形成新的配位结构,而且改性后纤维的结晶结构转变,结晶度显著提高。改性后纤维的吸湿性下降,耐盐性提高,但是随着食盐溶液浓度和温度的提高,改性纤维的强度下降。改性后纤维经直接染料染色后的K/S值为4.5左右,是未改性纤维的37.5倍,且耐水洗牢度达到4级以上。
  • 孙云;王圣来;顾庆天
    . 2012, 43(13): 1756-1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本文采用Z片籽晶和锥头籽晶分别进行传统降温法生长KDP晶体,并对其高分辨摇摆曲线、锥光干涉图以及消光比进行测试研究。实验发现,KDP晶体在不同籽晶下均能实现较好的生长稳定性,采用锥头籽晶生长的KDP晶体具有相对更好的晶体质量。
  • 张涛;张淑仪;李敏
    . 2012, 43(13): 1759-1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单晶Si基底上沉积三元系铁电薄膜6%PMnN-94%PZT (6% Pb(Mn1/3, Nb2/3)O3- 94%Pb(Zr0.52, Ti0.48)O3) ,采用淬火方法对薄膜进行处理,以促进薄膜钙钛矿结构形成。同时,在相同条件下制备非掺杂PZT(52/48)薄膜以对比薄膜掺杂效果。运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薄膜长相及晶体结构,运用Sawyer Tower 电路测试薄膜铁电性能,运用激光测振仪测试薄膜的压电系数。实验结果表明,所沉积薄膜为多晶钙钛矿结构铁电薄膜,薄膜铁电剩余极化 ,饱和极化 ,矫顽场电压 ,横向压电系数 ,薄膜的铁电及压电性能优良。
  • 陈丽媛;党奇峰;刘成圣
    . 2012, 43(13): 1762-17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采用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通过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4种不同的壳聚糖载药微球。通过对微球的粒径、溶胀率、载药率、包封率等指标检测以及缓释性能的研究,发现分子量为240 kDa的壳聚糖制备的载药微球缓释效果明显,载药率、包封率均较高,综合性能优于其他分子量壳聚糖制备的微球。利用该分子量壳聚糖包埋固态分散体制备了壳聚糖-固态分散体载药微球,改善了药物的溶解性并具有药物缓释作用。因此,壳聚糖-固态分散体载药微球是一种理想的药物缓释体系,可以用于包埋溶解性差,生物半衰期短,对胃肠刺激性强的药物。
  • 龚梅;张利;黄棣
    . 2012, 43(13): 1766-1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聚四氢呋喃醚(PTMG)二醇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原料、2-羟甲基丙酸(DMPA)为亲水扩链剂,通过自乳化方法初步合成了聚氨酯乳液。将乳液成膜,通过红外、热重、透射电镜、力学测试等对材料的化学组成与微观结构等进行表征,进一步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对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水性聚氨酯乳液粒径均匀,热稳定性良好,具有一定的形状记忆功能,对细胞无毒性,相容性好,对细胞的生长繁殖几乎无影响,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物材料。
  • 文婕;孙文晶;杨文
    . 2012, 43(13): 1770-17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种不同的氧化改性方法对MSC-30活性炭进行了氧化改性。结果表明,随着氧化程度逐渐加深,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微孔孔容)逐渐降低,而表面含氧基团却逐渐增加。深度氧化有利于羧基的形成。对于单组份氮杂环化合物喹啉、吲哚和咔唑的吸附,原始活性炭对咔唑的吸附量最高,可达到1.104 mmol-N.g-1adsorbent.氧化后的活性炭样品保持对咔唑的吸附量,同时显著提高对喹啉和吲哚的吸附量。其中,对喹啉和吲哚的最高吸附量分别达到1.157和1.024 mmol-N.g-1adsorbent. 活性炭对含三组分氮的模型油的吸附结果进一步表明三种氧化改性方法均提高活性炭的吸氮量,尤其有利于碱性氮化物的吸附。
  • 姚丹姝;王娜;何晓智
    . 2012, 43(13): 1774-17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成了四种以间苯二甲酸、间苯二酚为中心,硝基为端基的芳香酯类香蕉形液晶(M1~M4)。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1HNMR)对其分子结构进行鉴定,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偏光显微分析法(POM)、热重分析法(TG)对其介晶性能、相行为及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香蕉形分子(M1~ M4)均有液晶性,呈现树叶、马赛克、扇形、球粒及纹影织构。升温时液晶区间为32.9~57.2℃(M1除外),降温时液晶区间为28.4~96.5℃。随着分子刚性增加,tm、ti、tic值明显提高,它们的热稳定性良好,5 %热失重温度均在285℃以上。
  • 唐裕沛;谢建良;梁迪飞
    . 2012, 43(13): 1778-1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40um球形与无规则形α-Al2O3粒子填充液体硅橡胶,研究了Al2O3粒子用量、形貌对液态灌封胶的粘度与热导率的影响,并用XRD、SEM分析了两种Al2O3的晶型以及在灌封胶中的分布状态。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填充量下无规则形Al2O3粒子填充灌封胶的热导率高,球形Al2O3填充灌封胶的可加工性优异。当球形与无规则形填料混合填充的比例为9:1时可以获得最高的热导率,比单一使用球形Al2O3提高了17.1%。
  • 张军战;张颖;蒋明学
    . 2012, 43(13): 1782-17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SiO2微粉和Si3N4为硅源,炭黑为碳源,氧化硼为催化剂,采用碳热还原法在1500 ℃氩气气氛下合成了SiC晶须。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所合成SiC晶须的形貌和晶体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两种硅源所合成的晶须均为β-SiC单晶,晶须的生长面为(111)面,生长方向为[111]方向。两种硅源所合成的晶须形貌特点存在较大差别,表明其合成SiC晶须的生长机理不同,VLS生长和螺旋位错的延伸生长可以分别用来解释以SiO2微粉为硅源和以Si3N4为硅源合成的晶须在形貌结构特征上的差别。
  • 蔡光强;罗文博;吴传贵
    . 2012, 43(13): 1786-17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采用流延工艺,在ITO玻璃衬底上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锆钛酸铅 (PZT)/ 聚偏氟乙烯(PVDF)热释电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对复合材料极化前后的物相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不同PZT质量分数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论文还从热释电探测器件的实际要求出发,利用介电阻抗测试仪、动态法热释电系数测试系统等仪器系统地测试了复合材料体系中PZT含量对材料热释电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ZT质量分数为50%时,制得了热释电系数p为4.1nC/cm2K的性能优良的热释电复合材料。
  • 张姗;王成国;袁华
    . 2012, 43(13): 1789-1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备了一种以氟碳树脂为基体,聚丙烯腈(PAN)基短切碳化纤维为导电填料的抗静电复合涂层。讨论了纤维的含量、长度、涂层厚度及外加电压对涂层表面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电阻率和碳化纤维的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符合逾渗理论,当纤维长度为4mm时,此体系的渗滤阈值为2.5wt‰,其表面电阻率为106Ω,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能;表面电阻率随纤维长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降低的程度愈来愈小;涂层厚度在不超过134μm的情况下,对表面电阻率的影响较小;涂层的表面电阻率在高外加电压下较低外加电压下小;碳化纤维/氟碳树脂复合涂层的导电机理是由导电通道、隧道效应和场致发射三种导电机理竞相作用的结果。
  • 李祥;甘卫平;李昌
    . 2012, 43(13): 1793-1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热分解法及电化学聚合法的复合工艺制备了RuO2/聚吡咯 (PPy) 电极材料。使用涂覆热分解法于260℃热处理3h制备得RuO2薄膜,通过电化学聚合法把PPy粒子沉积在RuO2薄膜上。XRD表明该复合物为非晶相;红外光谱测试揭示复合物中的吡咯单体(Py)是相互连结的;SEM揭示了复合电极材料的形貌变化规律。循环伏安及恒流充放电测试了该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沉积时间小于25 min时,复合电极的电容量与沉积时间呈递增关系;沉积时间大于25 min时,复合电极的电容量与沉积时间呈递减关系。比电容则随沉积时间呈递减趋势,沉积时间为25 min时,其比电容为471 Fg-1。复合电极的循环测试表明该电极稳定好。
  • 江世好;黎向锋;左敦稳
    . 2012, 43(13): 1797-18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球磨工艺参数(包括粉体质量分数、球磨机转速、球磨时间、球料比和球配比)对微细La2O3水悬浮液分散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获得了优化后的球磨工艺参数,据此制备出的悬浮液的粉体分散率高达97.88%。粒度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工艺参数球磨后得到的La2O3颗粒更加细小,分布更加均匀,计算出单个粒径为6微米的原始颗粒经过球磨后可以得到球径为1.5微米的颗粒数与球径为0.25微米的颗粒数之比约为1:195。根据Stokes定律和爱因斯坦方程获得了微细La2O3颗粒沉降位移及扩散位移与其粒度间的函数曲线,从而揭示出采用优化球磨工艺参数球磨后微细La2O3水悬浮液的高分散机理。
  • 陈美艳;童洪辉;沈丽如
    . 2012, 43(13): 1802-18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弧离子镀方法在15-5PH不锈钢材料表面制备结合力、硬度和致密性高的TiN涂层,提高材料表面硬度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分析结果显示过渡层成分,预热温度,工作气压及负偏压几个主要参数对膜层性能影响明显。得到Ti为过渡层时,预热250℃,气压3.0Pa,600V偏压镀膜工艺参数最佳,制备的膜基结合力高于60N,表面硬度大于1200 HV0.05,膜层表面大液滴密度尺寸最低。膜层表面显微硬度、膜层沉积速率和膜基结合力随工作气压升高不同程度的先升高后降低。
  • 王晓磊;魏俊富;代昭
    . 2012, 43(13): 1806-18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以聚砜(PSF)中空纤维超滤膜为基体,通过低温等离子体辐照接枝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制备的纳滤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制得断裂强力高于PSF基膜,孔径约为2.6nm和纯水渗透系数为44.3L?m-2?h-1?MPa-1的纳滤膜。在25℃,0.4MPa下对300mg/L的K2SO4、Na2SO4、MgSO4、KCl、NaCl和MgCl2的截留率为89.3%、88.3%、52%、39.6%、37.4%和13.2%,表明该纳滤膜为荷负电膜,对无机盐的截留主要依靠Donnan效应。
  • 朱林晖;张丽丽;唐尧基
    . 2012, 43(13): 1810-1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过硫酸胺(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插层聚合法制备了蒙脱土/海藻酸钠接枝丙烯酸(MMT/SA-g-PAA)高吸水性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对MMT/SA-g-PAA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MMT/SA-g-PAA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室温下MMT/SA-g-PAA对Pb2+、Cu2+、Ni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968.9, 231.0及236.0mg/g,其中对Pb2+和 Cu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而对Ni2+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
  • 李新政;李晓苇;赖伟东
    . 2012, 43(13): 1813-18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界面聚合技术制备了以聚脲为壁材的热显影微胶囊。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技术(TG/DSC)研究了聚脲囊壁的热稳定特性;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对显色剂D-8在不同温度及时间条件下热渗透结果进行了检测,并与微胶囊显影密度随加热时间及温度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由IPDI聚合形成的聚脲囊壁热稳定温度在250℃左右,在170℃附近发生玻璃态到高弹态的相转变;显色剂D-8的渗透率随加热温度升高呈单指数增长而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呈线性增长;微胶囊显影密度随加热温度及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且热显影结果与红外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