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4年, 第45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14-11-30
  

  • 全选
    |
    综述 进展
  • 王雅雯;莫尊理;赵国平;郭瑞斌;胡惹惹;魏晓娇
    . 2014, 45(22):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石墨烯/树状大分子复合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优势成为了纳米材料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石墨烯/树状大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传感器、催化和其他一些领域内的应用研究,并展望了这类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
  • 李月姣;李雅静;吴锋;陈实
    . 2014, 45(22):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有机硅因其具有本身结构所决定的优异耐高温性和稳定性,将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中,可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综述了有机硅化合物在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和液态电解质中的应用形式及研究现状,包括作为聚合物电解质的组分、作为液态电解质的溶剂或添加剂,并详细介绍了作者所在研究团队近年来在锂离子电池含有机硅化合物电解质材料制备及研究方面的探索成果,同时探讨了其研究前景。
  • 工艺 技术
  • 余彩莉;王孝磊;任鹏;张发爱
    . 2014, 45(22): 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苯乙烯(St)为单体,松香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酯化物(RAH)为交联剂,在油酸改性的Fe3O4存在下,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含松香的磁性聚合物微球[P(St/RAH)/Fe3O4],研究了Fe3O4用量对聚合物微球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和磁强计对磁性聚合物微球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得了P(RAH-St)/ Fe3O4;得到的磁性微球球形良好,表面光滑,Fe3O4包埋在聚合物中;微球为超顺磁性,在油酸改性Fe3O4用量为8 wt.%时磁性达到饱和,饱和磁化强度为3.13 emu/g
  • 赖耀斌;黄惠;郭忠诚;张红艳;王帅
    . 2014, 45(22): 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改善银粉颗粒的表面光滑度和均匀性,以硫酸亚铁铵为还原剂、硝酸银为原料和吐温65(TW65)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单分散球形微米银粉。 研究了还原剂浓度、反应温度、表面活性剂用量等对银粉粒度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银粉的形成机制。研究确定较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室温,还原剂与硝酸银的摩尔比为6:1,TW65与AgNO3的质量比为5%。在较优工艺条件下制备出了粒度均匀单分散球形银粉,平均粒径为1.18μm左右,松装密度为2.4g/cm3,振实密度为4.9g/cm3,回收率达99.56%,基本达到了太阳能电池用银粉要求。
  • 孙维民
    . 2014, 45(22):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弧放电法,在15%CH4 +10%SiH4+75%Ar的混合气氛中制备了SiC/SiO2包覆Fe-Ni合金纳米粒子,并用制备的SiC/SiO2包覆Fe-Ni合金纳米粒子作为磁性粒子、油酸为表面活性剂、机油为基液制备了磁性润滑油。用XRD、TEM、XPS、红外光谱和氧含量分析等手段研究了SiC/SiO2包覆Fe-Ni合金纳米粒子的相结构、形貌、粒度、表面组成和氧化特性。用粘度计和VSM研究了制备的磁性润滑油的粘度和饱和磁化强度。
  • 王岚;胡江三
    . 2014, 45(22): 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短期老化作用、温度分别对三种聚合物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SMA)、橡胶粉改性沥青(RPMA)、复合改性沥青(CMA)抗变形能力的影响,利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分别对三种沥青原样及旋转薄膜烘箱老化(RTFOT)后的沥青试样进行重复蠕变恢复试验,利用抗变形指数HL与蠕变劲度的粘性部分GV对沥青高温变形性能进行评价;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各沥青试样的微观结构形态进行观察,从微观角度解释不同沥青抗变形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GV与HL可较好地评价高温下改性沥青的抗变形能力;短期老化作用使基质沥青与改性剂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抗变形性能改变;温度对沥青抗变形能力的影响取决于沥青温度敏感性的强弱,RPMA在高温状态下表现最好。 关键词:聚合物改性沥青;抗变形性能;旋转薄膜烘箱老化;温度
  • 杨凯元
    . 2014, 45(22): 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剂混合法将近红外吸收染料分散在丙烯酸树脂中制成近红外吸收涂料,再将涂料与PET薄膜复合制备了一种应用于夜视兼容照明的柔性近红外吸收滤光片。研究了两种近红外吸收染料ND736和ND865的光谱吸收特性,确定了两种近红外吸收染料的配比,并对滤光片的色度进行了调整。结果显示:滤光片在665~930 nm波段的光线平均透过率为0.14%,在400~625 nm波段的光线平均透过率为22.35%,白光LED光经滤光片滤光后的色度为(uˊ=0.165,vˊ=0.508)。经环境试验后,滤光片的光学性能未发生明显变化,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性能。
  • 邓姝皓;潘颖;杨曦;周琦
    . 2014, 45(22): 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确定经阳极氧化铝合金后在其表面进行电解着色铜的最佳工艺,并用二氧化钛溶胶对着色膜进行封孔处理。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对涂层的形貌、成分分布、结构等进行表征,研究涂层的耐蚀性、耐擦拭性、亲水性、光催化性、抗菌性等。结果表明氧化膜呈多孔的蜂窝状,厚约40~50μm,主要由非晶态的氧化铝构成,铜纳米粒子沉积在孔底。经二氧化钛封孔后涂层的亲水性、自洁性、抗菌及耐蚀性均较沸水封孔的和基体有很大提高。这表明经电化学氧化着色后铝合金表面形成了有耐蚀、耐擦拭、自洁、光催化、抗菌等性能的多功能涂层,可用于医学外用设备.
  • 任鑫;曹娇;施利毅
    . 2014, 45(22): 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热处理二步法在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上制备出TiO2纳米管阵列膜。将纳米管阵列膜转移到ITO导电玻璃,并分别与P3HT和P3HT:PCBM组装成杂化太阳能电池。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和模拟太阳光光电性能测试系统化对TiO2纳米管阵列膜和其组装的太阳能电池进行了分析表征。在纳米管阵列膜和ITO玻璃之间加入TiO2结合层的P3HT:PCBM基杂化太阳能电池表现出最好的转换效率。该方法制备的大面积TiO2纳米管阵列膜,纯度高、工艺稳定,在未来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商业化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
  • 蓝立财;赵韦人
    . 2014, 45(22): 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在950℃下制备了Cu2+离子掺杂的Mn1.5Cr1.5O4红外辐射材料。利用热分析(TG-DSC)、XRD、红外光谱(IR)、拉曼光谱和红外辐射测试等方法测试样品的结构和红外辐射性能,研究了体系中Cu2+离子在晶体中的存在方式和Cu2+离子含量对样品红外发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的Cu2+离子以占据着尖晶石结构的四面体位置而存在于晶体材料中;体系中随着Cu2+离子含量的增加,样品的红外发射率不断变大,当体系中CuO含量为30%时,材料的红外发射率达到最大值,此时1~22μm, 8~14μm和3~5μm波段的平均辐射率分别为0.946,0.937和0.929。
  • 研究 开发
  • 朱正吼;赵辉;梁晓丽;胡琴
    . 2014, 45(22):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切气隙后Fe78Si9B13磁芯在大直流磁场条件下的磁性能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引入了“气隙比”概念,得到不同气隙比Fe78Si9B13B磁芯的等效磁导率随外加直流磁场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气隙比是影响磁芯在直流磁场条件下等效磁导率和Hj值的关键因素;在相同气隙比情况下,热处理工艺和磁芯结构对Fe78Si9B13磁芯在大磁场条件下的等效磁导率和Hj值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与气隙比相关。当气隙比分别为1%、3%、5%,Fe78Si9B13B磁芯的等效磁导率和Hj值参考值分别为155和6500 A/m、87和8500 A/m、65和10500 A/m。研究结果对滤波电感磁芯设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工艺 技术
  • 张欣向;庄梦云;苗霞;叶龙强;江波;
    . 2014, 45(22): 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折射率连续可调的SiO2薄膜,并将其应用在膜层的设计中。以盐酸为催化剂制得酸催化SiO2溶胶,以氨水为催化剂制备了碱催化SiO2溶胶,然后将酸、碱催化的溶胶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制得酸碱混合SiO2溶胶,最后通过浸渍-提拉法制在K9玻璃上制得SiO2薄膜。椭偏仪的结果表明SiO2薄膜的折射率在1.18至1.44之间连续可调,折射率随着酸催化溶胶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以折射率为1.41的增透膜为底层,以折射率为1.18的增透膜的上层,成功制备出在527 nm和1053 nm处同时高增透的宽频增透膜。最后,以六甲基二硅氧烷为修饰剂,通过增透膜表面的有机修饰,提高了宽频增透膜的疏水性和耐环境性。
  • 研究 开发
  • 柳清菊
    . 2014, 45(22): 1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硫掺杂二氧化钛粉体(S-TiO2),采用XRD、Nano-series Sizer、FT-IR、UV-Vis、PL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S掺杂抑制了TiO2从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的转变,减小了粒子间的团聚,拓展了TiO2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有效地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实验表明,S∶Ti= 0.14(摩尔比),450℃烧结的S-TiO2粉体具有最佳光催化性能,在普通日光灯下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3 h达74.12 %,明显优于德国Degussa公司生产的P25纯TiO2光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31.89 %。
  • 王志英
    . 2014, 45(22): 1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以聚偏氟乙烯(PVDF)/二甲基乙酰胺(DMAc)-正辛醇/水为制膜体系,以腐蚀的合金铝板为制膜基底,采用非溶剂致相转化法制膜,考察了粗糙金属基底对PVDF膜结构、性能及其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金属基底的粗糙微结构对膜的锚固约束不仅减慢了溶剂-非溶剂的传质速率,而且对膜底面有诱导结晶效应;与在光滑基底上所制的PVDF膜相比,其膜底面的结晶度与表面粗糙度均增大,水接触角可达133°,且疏水性能稳定;与在砂纸基底上制备的高疏水PVDF膜相比,其气通量和机械强度均有提高。
  • 王冠;张德远;陈华伟
    . 2014, 45(22): 1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凝胶溶胶法制备粒径均匀(250nm)、单分散性良好的纳米SiO2微粒,通过控制质量分数配比,将其水溶液与PTFE乳液混合成杂化乳液,后用旋涂法旋涂成膜,在380℃下进行热处理,得到表面形貌与荷叶相似微纳双层结构复合涂层。实验结果表明,用氟硅烷修饰表面后,涂层最高接触角达150.9°,滚动角为8°,具有较好的超疏水性能,且实验制作过程简单、成本低廉,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 张明艳
    . 2014, 45(22): 1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混酸氧化法处理多壁碳纳米管(MWNTs),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得到不同长径比的碳纳米管,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对碳纳米管的形貌进行观察。以不同长径比的碳纳米管掺杂改性MWNTs/PI复合薄膜。运用体积排斥理论和渗滤理论预测分析了碳纳米管长径比对MWNTs/PI复合薄膜渗流阈值和介电常数的影响,并实测了MWNTs/PI复合薄膜的渗流阈值和介电常数,分析了理论预测与实验测结果差异的原因。
  • 陈泓舟;褚晓东;马俊;李宝华
    . 2014, 45(22): 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新型喷雾干燥技术及热处理制备出具有球形二次形貌结构的纳米LiFePO4/C复合材料。首先合成了纳米FePO4颗粒(~20nm),并与Li2CO3和一定量的蔗糖均匀混合,对材料前躯体进行碳包覆,通过喷雾干燥获得了前驱体二次颗粒;经过热处理获得了由一次颗粒组成的二次颗粒。论文详细研究了碳含量对一次颗粒粒径及复合材料性能及形貌的影响,发现当LiFePO4/C复合材料中碳含量为5.3wt%,样品拥有良好的形貌结构和最佳的性能,0.1C、1C、5C下的比容量分别为162mAh/g、145mAh/g以及116mAh/g。
  • 林春香;刘丹慧;刘以凡;刘明华;候建龙;陈国平
    . 2014, 45(22): 1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引发含氟丙烯酸酯单体在纳米SiO2表面上的聚合反应,合成核-壳型含氟硅聚合物乳液,并用于棉织物的拒水拒油整理。聚合反应动力学表明酯单体在SiO2表面的聚合是一个活性可控的过程,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大小可控、分子量分布较窄。利用FTIR、1H NMR、19F NMR、XPS以及TEM等对聚合物乳液的结构和形态行表征分析,证明其核壳结构及氟的存在。所合成的纳米级聚合物乳液通过与织物表面形成微纳二元阶层结构,提高其拒水拒油性。
  • 聂颖;任楚苏;周仕明;时钟;阎文盛;桑海
    . 2014, 45(22): 1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在室温下用超高真空磁控溅射系统制备了一系列的Pt(40 ?)/[ Co(5 ?) /Pt(3 ?)]3FeMn(tAF ?)多层膜样品,研究了反铁磁层厚度对于易轴垂直于样品表面的Co/Pt/FeMn多层膜磁性质的影响。在室温下利用样品的剩磁进行了x射线磁圆二色测量(XMCD),结果表明在铁磁/反铁磁界面有反铁磁层铁锰的净磁矩,这些净磁矩仅来自于铁元素。铁的磁矩倾向于垂直于膜面排列。磁测量结果表明随着铁锰层厚度的增加,交换偏置场HEB增加直到饱和,而HC先增加,然后轻微减少,在tAF > 75?以后,HEB和HC都几乎不变了。没有观察到磁锻炼效应。
  • 易全瑞;赵培;刘善堂
    . 2014, 45(22): 2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含量的MnOx-TiO2催化剂,使用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测定(BET)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类催化剂催化燃烧氯苯(CB)的活性和稳定性。催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Fe的添加改善了MnOx-TiO2催化剂的活性,同时显著提高了该催化剂的稳定性。表征结果表明,适量FeOx的添加能明显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促进了各活性组分的分散,提高了催化剂表面活性氧物种和晶格氧的数量,使催化剂表面的氧化能力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FeOx-MnOx-TiO2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 周元林
    . 2014, 45(22): 2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二苄基胺、NaOH和CS2为原料,四氢呋喃作溶剂合成二苄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再与四甲基氯化铵反应,合成了新型的离子盐促进剂——二苄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四甲基铵。通过红外(FT-IR)、核磁(1H-NMR)、质谱(MS)及元素分析等分析方法确定了产物的结构。为了研究新型促进剂的性能,试验将合成的二苄基二硫代氨基酸四甲基铵、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TMTD)分别添加到天然橡胶中制成胶片,对其进行溶胀指数(SI)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二苄基二硫代氨基酸四甲基铵具有优异的促进性能,是一种性能优异绿色环保的天然橡胶促进剂。
  • 周春萍
    . 2014, 45(22): 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共沉淀方法合成了十二烷基磺酸钠插层的Mg/Al层状双氢氧化物,并采用超声剥落方法进行氨基改性。利用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技术和扫描电镜表征所得样品的成分、结构以及形貌特征,利用热重分析技术表征样品在30 °C、一个大气压下对CO2的吸附能力以及吸附-脱附循环再生性能。在氨基改性过程的超声剥落环节引入一定量的去离子水,重点考察了去离子水对氨基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的氨基负载量和CO2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改性过程中加入的去离子水量为0.1 ml/g时,样品Mg/Al 0.1 N1和Mg/Al 0.1 N2的CO2吸附容量均为最大,分别为1.21 mmol/g和1.02 mmol/g(30℃,纯CO2环境)。
  • 王兆梅;李满凤
    . 2014, 45(22): 2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低粘度的离子液体与质子型有机溶剂混合体系,考察纤维素在该体系中的溶解性。结果表明:三种有机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DMAc)都有助于降低混合体系的黏度,当有机溶剂质量分数为 20%时,混合体系黏度下降 50%。纤维素在质量百分比为 20%的二甲基亚砜/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混合体系(DMSO/ [Emim]Ac)中溶解性最佳,高聚合度(DP 1460)的松木纤维 90oC 下的溶解度从未添加 DMSO 时的 5.0g/100g 提高到 7.5g/100g,溶解时间减少;红外光谱证实,DMSO/[Emim]Ac 混合体系为纤维素的非衍生化试剂,X-衍射表明,松木纤维经过溶解再生后发生了从纤维素Ⅰ型到纤维素Ⅱ型的晶型转变。
  • 杨凯
    . 2014, 45(22): 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使用氟化碳和电解二氧化锰混合材料为正极的锂原电池,在放电过程中两种材料都能正常发挥其自身容量,且整个反应过程经历了先EMD、后混合、再CFx放电的过程。SEM和XRD测试证明了混合材料在整个电极反应过程中没有副产物生成。对氟化碳材料和二氧化锰材料进行合理的混合,可得到性能最佳、最能发挥二者性能的电极。
  • 张松
    . 2014, 45(22): 2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合成了一种具有D-π-A结构特征的新型芴衍生物:2-(2, 4-二氟苯基)-7-(4-甲氧基苯基)-9, 9-二辛基芴 (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以及全面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1H} NMR)、氟谱(19F{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全面表征。通过优化反应物的投料顺序,得到较为合理的合成方法。详细分析了核磁共振谱谱线特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化合物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CH2Cl2溶液中,化合物1在300 nm-330 nm波段有吸收峰,归属于π-π*跃迁;其光学带隙Eg为3.39 eV,发射峰值位于383 nm,并且具有强烈的深蓝色荧光发射(激发波长为310 nm),在CH2Cl2溶液中量子效率达到0.70。此外,化合物1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具有溶剂极性依耐性。
  • 谢志海
    . 2014, 45(22): 2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4-乙烯基吡啶和丙烯酰胺为双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甲醇为溶剂,制备了Cu2+印迹聚合物。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印迹和非印迹聚合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Cu2+的吸附、洗脱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在pH 6.0,10 min即达吸附平衡;以0.3 mol / L的HCl作为洗脱液,3 min洗脱率达96%以上;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对Cu2+具有优异的选择吸附和识别性能,饱和吸附量为15.67 mg/g,富集倍数达50倍。
  • 陈刚;王丽
    . 2014, 45(22): 2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原位插层共聚法制备木质纤维素-g-丙烯酸/丙烯酰胺/蒙脱土(LNC-g-AA/AM/MMT)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在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pH值等不同吸附条件下,LNC-g-AA/AM/MMT纳米复合材料对Pb2+、Cd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b2+、Cd2+初始浓度分别为0.04mol/L和0.06mol/L,吸附时间分别为120min和60min,吸附温度分别为40℃和30℃,pH值为5.5时,LNC-g-AA/AM/MMT纳米复合材料对Pb2+、Cd2+的吸附量分别高达504.2mg/g和246.9mg/g。整个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且是个自发放热的反应过程。同时对最佳条件下吸附饱和的LNC-g-AA/AM/MMT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解吸研究,脱附率分别为93.4%和92.9%。
  • 徐惠
    . 2014, 45(22): 2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盐酸与对甲基苯磺酸(TSA)共掺杂的聚苯胺,研究了不同比例复合酸掺杂对聚苯胺的微观形貌和对水中重金属Cr(VI)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对掺杂态聚苯胺进行了研究与表征,考查了影响吸附容量的主要因素(pH、吸附时间、温度、溶液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室温下对甲苯磺酸和盐酸的摩尔比为9:1时,掺杂态的聚苯胺形成了较疏松、规则的纳米棒状结构,其对Cr(VI)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模型,在50℃、溶液pH值为2时,最大吸附容量为413.22mg/g。
  • 高蔷;史培阳;刘承军;姜茂发
    . 2014, 45(22): 2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结晶型FeVO4,借助XRD和SEM等分析手段,考察了溶液pH值和温度对沉淀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中n(V)/n(Fe)比值随着pH值的升高而减小;水热法制备钒酸铁的最佳条件为:pH值1.5~4,温度160℃,配比1:1,静置时间120min,获得的钒酸铁样品中n(V)/n(Fe)比值为1,颗粒呈球形,粒径均匀,形貌比较规则。
  • 黄思琪;于志明;张扬
    . 2014, 45(22): 3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壳聚糖(以下简称为CTS)和AgNO3为原材料,在酸性条件下,避光加热制得载银壳聚糖(以下简称为CTS-Ag),运用SEM、FT-IR、XRD、元素分析仪分析其形貌、结构、化学基团;采用常温常压浸渍法制得CTS-Ag抗菌薄木,运用菌落计数法定量表征其抗菌性能,并以CIE L*a*b*(1976)表色系统评价CTS-Ag对薄木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CTS分子中-NH2与Ag+发生配位反应生成CTS-Ag,配位比为2:1;CTS与Ag+结合使得结晶度下降;CTS-Ag抗菌性能显著,优于单一组分的CTS与Ag+抗菌剂;CTS-Ag明显提高了Ag+耐光性,对处理材本身颜色的影响较小。
  • 陈钢进;郝天亮
    . 2014, 45(22): 3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SiO2驻极体具有优异的电荷储存能力,其器件制作工艺可与微机械加工技术兼容、适合集成化生产等优点,一直是微器件和传感器领域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采用电晕充电和表面电位测试等技术研究了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和电子束蒸发两种方法制备的SiO2薄膜的驻极体特性,发现PECVD方法制备的SiO2薄膜的驻极体性能明显优于电子束蒸发制备的SiO2薄膜。结合扫描探针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激光拉曼光谱等技术对两种薄膜的结构分析表明,其性能差异与薄膜形貌和微观结构密切相关。PECVD方法制备的非晶SiO2薄膜由纳米级非晶颗粒组成,颗粒间存在大量无序度较高的界面,由此产生的“界面陷阱”是导致PECVD制备的SiO2薄膜具有更佳电荷存储稳定性的根本原因。
  • 张晓云;王向鹏;郑云香;吴伟
    . 2014, 45(22): 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丙烯酸钠为单体,采用四烯丙基氯化铵(TAAC)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复合交联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温敏可控型吸水树脂。考察了复合交联剂用量、交联剂摩尔配比和温度对吸水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并对所制备的吸水树脂结构进行红外表征。结果表明,吸水树脂的吸水倍率在100℃以下很小,高于150℃明显增大,且通过改变复合交联剂总用量及交联剂物质的量之比可控制吸水树脂在低温和高温下的吸水倍率。另外,吸水树脂对温度敏感,改变温度可控制其吸水速率和吸水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