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2年, 第43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12-11-30
  

  • 全选
    |
    研究与开发
  • 肖秀峰;梁建鹤;汤海贞;杨小娟;刘榕芳
    . 2012, 43(22):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以含氟的乙二醇溶液为电解液阳极氧化纯钛制备出排列规则的高长径比TiO2纳米管阵列膜,并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仪表征了TiO2纳米管阵列膜的形貌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所制得的TiO2纳米管阵列的管径约180 nm,管长可达230 μm,比表面积约59.8 m2/g。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药物蛋白分子的模型,并研究了TiO2纳米管阵列膜对BSA的吸附和脱附行为,考察了溶液pH值、BSA初始浓度和溶液离子强度对BSA吸附的影响与吸附态的BSA在不同pH值的PBS溶液中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BSA分子在其等电点(pH=4.8)附近较容易吸附到TiO2纳米管上,吸附量随着BSA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较高的离子强度会降低BSA的吸附,碱性条件下吸附态的BSA容易从TiO2纳米管上脱附,并由于纳米管的扩散限制效益呈现一定程度的缓释。
  • 李天乐;李晓;李文连
    . 2012, 43(22):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合成了一种红荧烯的衍生物,2-甲酰基红荧烯,作为一种红光掺杂剂,掺杂在N,N-diphenyl-N,N-bis 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NPB)中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发射峰位于598 nm,电流效率为2.1 cd/A。用这个红光掺杂系统制备了一个白光电致发光器件,在白光器件中,2-甲酰基红荧烯,八-羟基喹啉铝(Alq3),以及NPB分别组成了白光中的红、绿以及蓝的发光成分,获得了一个白光器件,该器件显色指数高达89.8,在11 V的时候,色坐标达(0.33,0.33)、最大亮度为5 000 cd/m2以及最大发光效率为4.7 cd/A 。这些性能参数表明这个白光器件具有潜在的照明应用。另外,本文还讨论了器件的结构设计以及电致发光过程及机理
  • 侯文胜;陈刚
    . 2012, 43(22): 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还原铁粉和Al-20Si为反应物,采用熔体反应法原位反应生成Al-Si-Fe/Al-20Si复合材料,通过Mn、Sr、Y对复合材料进行变质处理,并对样品进行T6处理。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室温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变质后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明显高于基体,热处理后所有样品的耐磨性均高于铸态,其中热处理前采用Sr变质的复合材料耐磨性最好,热处理后经过Y变质的复合材料耐磨性最好。分析可知复合材料的耐磨性主要受富铁相和硅相粒子形貌和大小的影响,富铁相和热处理后高强度的基体会促进摩擦转移膜的形成,提高耐磨性。
  • 吴强;武美霞
    . 2012, 43(22): 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甲烷为碳源,金属镍为催化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有序宏观基体材料 (SiO2纤维,Al2O3纤维) 上制备出纳米碳纤维,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透射电镜(TEM) 、拉曼光谱(Raman)以及热重分析(TG)对产物进行了微观形貌和结构的检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碳纤维具有取向性,能够在有序宏观基体材料上形成致密有序的纳米碳纤维层;与Al2O3纤维相比,SiO2纤维更易于生成高质量的纳米碳纤维;所制备的纳米碳纤维遵循顶端生长模式。此外,采用纳米碳纤维作模板可以原位合成出具有有序宏观结构的纳米LaMnO3,它能明显降低碳黑颗粒的起燃温度,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申祥;任国栋;冯宝霖
    . 2012, 43(22):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冠状动脉支架作为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中保持病变血管畅通的核心器件,其低的弹性回弹性能已作为新一代冠脉支架所应具有的重要力学特征。依据冠脉支架回弹性能的实际测试原型,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通用支架有限元模型,并利用此方法研究了冠脉支架设计参数对支架弹性回弹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支架波形环高度和花冠数在所有研究参数中对回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增加支架筋宽或者筋厚通常能够降低支架回弹率,但是,增加支架波形环高度或者波形环曲率半径通常会提高支架回弹率。此外,增加支架花冠数也会提高支架的回弹率。因此,有限元法对支架力学行为分析具有很大的帮助,为支架的临床选择及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作用。
  • 高学平;朱波
    . 2012, 43(22): 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制开发了一套适用于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上的原位在线检测装置,运用远程计算机控制,以同步辐射SAXS为手段,可实现纤维内部微缺陷的原位在线检测。原位在线检测可以表征高性能纤维在制备过程中缺陷和结构变化与工艺之间的关系,这是制备高性能纤维的关键所在。通过设备调试与试验,该系统可实现原位在线检测碳纤维、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三大高性能纤维在不同温度、不同张力以及不同气氛下微缺陷与结构演化过程。
  • 朱桂茹;王盼;綦鹏飞
    . 2012, 43(22): 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将锂锰氧化物 (Li1.6Mn1.6O4)添加到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中,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掺杂Li1.6Mn1.6O4的锂离子筛前驱体膜,经过盐酸处理洗脱锂离子后制得锂离子筛膜。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吸附实验等手段对膜的结构和吸附性能进行表征。吸附实验表明,随着Li1.6Mn1.6O4含量的增加,锂离子筛膜的吸附量先增加后减小。当添加Li1.6Mn1.6O4的质量分数为15%时,锂离子筛膜的吸附量最高为6.98 (102 mg/cm2)。
  • 曾广胜;林瑞珍
    . 2012, 43(22): 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碳酸氢氨为发泡剂,废纸浆纤维为增强体,玉米淀粉、PVA为基质,甘油和尿素作为复合增塑剂,辅以其他的各种助剂,利用挤出发泡法制备出一种可生物降解复合发泡材料。并分别讨论该发泡材料的密度、发泡倍率、吸水性、回弹性以及泡孔形态。研究结果显示:材料的密度随着发泡剂含量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当发泡剂含量为1.2%,材料的密度最小为0.16g.cm-3;发泡倍率、吸水率、线性尺寸变化量均随着发泡剂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且在发泡剂含量为1.2%时,均达到最大值;随着发泡剂含量的增加,材料泡孔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孔径逐渐增大;当废纸浆含量为20%时,材料的泡孔数量多,孔径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当复合增塑剂含量为30%时,淀粉与废纸浆相容性较好,材料泡孔数量较多,且泡孔大小分布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