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5年, 第46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5-01-30
  

  • 全选
    |
    研究 开发
  • 吕闪闪;曹军;谭海彦;顾继友;张彦华
    . 2015, 46(02):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油为相容剂,利用木粉、马来酸酐酯化淀粉和聚乳酸(PLA)进行熔融挤出制备了木粉/酯化淀粉/聚乳酸复合材料。利用XRD和SEM对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和断面形貌进行分析表征,以研究木粉含量对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流变性能以及吸水率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木粉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下降,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下降,吸水率逐渐增大;TGA测试结果表明木粉的加入使材料的热稳定性下降;流变测试表明木粉用量的增加,使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粘度逐渐增加。
  • 杨华;夏润蒲;卢秀萍;李东泽;李红月
    . 2015, 46(02):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为提高生物高分子聚(3羟基丁酸脂-co-4羟基丁酸脂)[P(3HB-co-4HB)]的韧性和刚性,细化球晶尺寸,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以P(3HB-co-4HB)为原料、钛酸酯偶联剂(TMC-980)改性纳米氧化锌(nano-ZnO)为增强剂的P(3HB-co-4HB)/nano-ZnO复合材料。采用动态接触角测量仪、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偏光显微镜(POM)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分别研究nano-ZnO的表面改性效果、改性nano-ZnO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冲击断面形貌和结晶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nano-ZnO的粒径从5.19×104nm降至1.56×102nm;水接触角从7°提高到58°。改性nano-ZnO质量分数为1%~1.5%时,P(3HB-co-4HB)/nano-ZnO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较纯P(3HB-co-4HB)提高30.2%、11.2%和67.6%。改性nano-ZnO可作为成核剂有效减小复合材料的球晶尺寸,使其断面形貌呈现典型韧性断裂特征。
  • 袁腾;陈卓;赵韬;周显宏;王锋;涂伟萍
    . 2015, 46(02):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厉淦;沈明学;孟祥铠;李纪云;李晓;彭旭东
    . 2015, 46(02):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激光微加工技术在316L不锈钢光滑表面上进行沟槽型织构化处理。在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利用柱-平面接触方式对沟槽型织构和光滑表面进行摩擦磨损对比实验,重点考察了激光表面织构参数对其摩擦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斑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织构试样相比,织构化表面的摩擦因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小且表现得更为稳定、磨损相对轻微, 这是由于所制备的表面微坑起到了储存润滑介质并捕获磨屑的作用;织构条纹的结构参数对摩擦磨损有重要影响,随着沟槽宽度和沟槽间距的增大,摩擦因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当沟槽宽度为100μm和沟槽间距为200μm时减摩抗磨性能最佳;此外,研究表明接触载荷对织构化表面摩擦因数的影响较小,织构化处理对高负载环境下的减摩抗磨性能影响更加显著。
  • 蒋国民;魏静;晁成;杨加志;孙东平
    . 2015, 46(02):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菌纤维素(BC)是一种环保可再生的生物材料,其具有很强的机械性能,很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低廉的价格等优点。我们选用细菌纤维素为载体制备出具有优异形貌的TiO2/BC杂化纤维。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负载型TiO2的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最后通过测试杂化纤维对DDNP(二硝基重氮酚)废水的光催化降解效率和重复使用率评价其光催化性能。结果显示了该杂化材料对DDNP废水具有优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 阮艳莉
    . 2015, 46(02):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原位化学氧化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苯胺/氧化石墨烯(PANI/GO)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红外光谱(IR)等方法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自制的PANI/GO复合材料作为电极材料分别组装了超级电容器及锂离子电池,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GO在不同的电化学器件中均能够明显改善PANI的电化学性能。以PANI/GO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放电时其比电容达413.28F/g,高于纯PANI的322.56 F/g,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0%。以PANI/GO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0.1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04.4 mAh/g,50次循环后,容量未见衰减。
  • 王玉宏;程旻
    . 2015, 46(02):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通过对301K时,不同过饱和度以及掺杂2.5mol%尿素条件下生长的ZTS晶体进行AFM非实时扫描,对其(100)面的基本台阶以及聚并形成宏观台阶的形貌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ZTS晶体(100)面在低过饱和度下(σ=0.03),以基本台阶推移为主,台阶高度约为0.553nm,近似为晶格参数a值的一半;在高过饱和度下(σ=0.09),以台阶聚并后的宏观台阶推移为主。而在同样的过饱和度下掺入尿素则会加剧台阶聚并的程度,该实验结果很好地符合了杂质诱导产生非对称台阶动力学系数理论模型。
  • 尚建丽;张浩
    . 2015, 46(02): 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外壳高分子壁材的亲水性能,采用饱和盐溶液法对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复合材料的吸放湿平衡含湿量进行测试。并且采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对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复合材料结构及形貌进行测试。通过数学拟合方法,依据菲克定律以及吸放湿滞回环的表现,提出了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复合材料存在着“绑定”水分,并给出了化学吸附不可逆吸放湿机理。结果表明: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外壳高分子壁材在复合材料吸放湿过程中,既有类似石膏孔隙的物理吸附,同时也存在“绑定”水分的化学吸;“绑定”水分量随双壳微纳米相变胶囊掺量增加而增加,并且不随等温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而变化。
  • 魏治乾;李伟;王婷;朱丁;段晓波;陈云贵
    . 2015, 46(02): 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控制水热法过程中的水热反应加热速度,制备了三种不同颗粒尺度的LiFePO4/C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结果表明,加热速度越快,LiFePO4/C平均粒径越小,分布越集中,电化学综合性能则随之全面提升。当加热速率从5°C min-1升至15°C min-1时,材料颗粒半径从336.28nm减小到200.40nm,0.1C放电容量从153.7mAhg-1增至161.6mAhg-1,100次循环的容量保持率从94.8%增加到96.5%,而20C放电容量则从75.0 mAh g-1显著增大至126.7 mAh g-1。显然,LiFePO4/C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敏感性,特别是在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
  • 齐丛亮;蒙冕武;刘庆业;康彩艳;黄思玉;周振明;陈春强
    . 2015, 46(02): 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甘蔗叶活性炭对碱性嫩黄(AO)的吸附行为,分析了其吸附热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性,初步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50mg/L~310 mg/L浓度范围内,甘蔗叶活性炭对AO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在303K到323K温度范围内,甘蔗叶活性炭吸附AO的自由能变ΔG<0,吸附焓变ΔH>0、吸附熵变ΔS>0,表明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的熵增过程;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8),以化学吸附为主,同时受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过程控制,膜扩散为吸附过程的主控步骤。
  • 关博文;丁冬海;熊锐
    . 2015, 46(02):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天然磁铁矿粉为低成本吸收剂制备了水泥基吸波材料,采用矩形波导法测试了不同磁铁矿掺量试样的复介电常数与复磁导率,并基于传输线与阻抗理论计算了试样的反射率。结果表明,掺天然磁铁矿水泥复合材料在8.2-12.4GHz频率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电磁参数,表现出明显的电损耗与磁损耗。磁铁矿水泥复合材料存在两个2.5 mm、8.5 mm两个匹配厚度。随磁铁矿掺量的增加,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当试样厚度为2.5 mm时,磁铁矿掺量15%时,复合材料吸波性能最好,吸收峰值达到-14.8dB,反射率低于-10dB的频带达到2.1 GHz,而试样厚度为8.5mm时吸收峰值较低,但是吸收频带较窄。
  • 工艺 技术
  • 宋海明;冉奋;范会利;张宣宣;康龙;孔令斌
    . 2015, 46(02): 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热条件下在炭微球(CMS)载体表面原位生长纳米结构的二氧化锰(MnO2),制备碳微球/二氧化锰(CMS/MnO2)纳米复合电极材料,并应用于超级电容器。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分析(TGA)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恒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CMS/MnO2复合物中MnO2纳米片均匀地负载在碳微球的表面,形成绣球状结构,MnO2纳米片具有典型的K-Birnessite型晶体结构,其中MnO2的含量约为62 wt.%,CMS/MnO2比容量达到266 F/g;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碳微球表面负载的MnO2纳米片逐渐生长并完善,CMS/MnO2的比容量也呈现先增长后保持不变的趋势。
  • 刘杰;朱平
    . 2015, 46(02): 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何永兴
    . 2015, 46(02): 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囊壁嵌入硫酸铅(PbSO4)的十六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有机-无机复合微胶囊,利用络合原理在囊壁中嵌入与氯离子发生络合反应的硫酸铅,从而达到对氯离子触发。通过激光粒径分析、十六烷检测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确定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参数和触发效果。结果表明:5%的聚乙烯醇(PVA)做乳化剂,400r/min乳化搅拌转速制备出的微胶囊粒径在100μm左右,粒径分布范围比较窄,且PbSO4在壁材上分布很均匀。此外,微胶囊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和不同的时间内触发的效果不同。
  • 海振银;高立波
    . 2015, 46(02): 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倒模工艺,在PDMS混合液中掺入BaTiO3纳米颗粒和MWCNTs,并将混合物均匀涂敷于带有微米级金字塔型阵列结构的硅模表面,加热制得复合压电-摩擦薄膜,并对薄膜进行极化处理。分别运用SEM和Raman光谱仪观察分析薄膜表面和内部结构及其组分。设计振动能量采集测试系统测量分析薄膜的输出电压和供电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压电-摩擦薄膜表面的金字塔型阵列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薄膜内部BaTiO3和MWCNT含量相对较少,分布相对均匀,且其中BaTiO3纳米颗粒为四方相。压电-摩擦薄膜的输出电压峰-峰值比单一压电和摩擦薄膜的输出电压峰-峰值之和还要高,面积约为5×10-4m2的压电-摩擦薄膜制成的振动能量采集器至少能够点亮1个商用LED灯。
  • 燕茹;崔莉;齐成龙;王平;袁久刚;王强;范雪荣
    . 2015, 46(02): 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小麦醇溶蛋白为原料,漆酶催化制备再生醇溶蛋白纤维并对其进行酶促改性。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漆酶促使醇溶蛋白之间发生了交联反应,生成了高分子量的聚合物。漆酶较适应的作用条件为:酶浓度0.2U/ml,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h,在此反应条件下醇溶蛋白纤维的断裂强度从0.3129cN/dtex增加到0.4095cN/dtex;伸长率从18.06 %增加到38.95%。再生蛋白纤维的水解稳定性也显著提高。
  • 郝彦忠;王尚鑫;孙宝;裴娟;范龙雪;李英品
    . 2015, 46(02): 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热法在掺氟的SnO2透明导电玻璃(FTO)基底上制备了金红石型的TiO2纳米棒阵列;然后采用电化学方法在TiO2纳米棒阵列上沉积不同厚度的CdSxSe1-x纳米晶,形成了CdSxSe1-x纳米晶包覆TiO2纳米棒的CdSxSe1-x/TiO2壳核结构;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 DRS)等对其形貌、结构组成等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合循环伏安法及其吸收光谱确定了CdSxSe1-x纳米晶的能级位置。最后P3HT/CdSxSe1-x/TiO2复合薄膜材料为光活性层组装成固态纳米结构杂化太阳电池,研究了CdSxSe1-x壳层厚度对该电池光电转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转换效率最高可达到0.68%。
  • 孙娜;赵祥;肖正刚
    . 2015, 46(02): 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空心TiO2的光催化活性和拓展其对可见光的响应,以聚苯乙烯为模板合成TiO2空心微球,再通过KBH4还原AgNO3,制备了TiO2空心壳层表面载有Ag单质粒子的复合微球。利用SEM、TEM、XRD和EDS对Ag-TiO2空心微球的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并以有机染料罗丹明B(RhB)为目标降解物,研究该复合微球的光催化性能。在紫外光下,载银量为2%的Ag-TiO2复合微球2h内对RhB的降解率比同条件下空心TiO2提高23.8%;在可见光下,载银量为2%的Ag-TiO2复合微球在6h内对RhB的降解率比同条件下空心TiO2提高28.2%。结果表明,壳层表面载有适量Ag单质粒子的空心TiO2复合微球,其光催化活性和对可见光的响应显著高于纯空心TiO2微球。
  • 综述 进展
  • 高艳;;王瑄;万明;王建华;陈鹏
    . 2015, 46(02): 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壳聚糖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药物经壳聚糖负载后,不仅能够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还能够改变药物的给药方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本文就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俞梁
    . 2015, 46(02): 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壳吸波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复合吸波材料,与单一类型的吸波材料相比在结构、吸波性能和应用上有着明显优势,本文总结了核壳吸波材料的基本类型、制备方法及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自反应淬熄+表面改性法。指出核壳吸波材料有望满足新型吸波材料“薄、轻、宽、强”的要求,并对今后核壳吸波材料的研究提出展望。
  • 研究 开发
  • 刘蕊
    . 2015, 46(02): 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接有双键的纳米SiO2用于光固化水性聚氨酯(WPUA)的改性,制得改性纳米SiO2/WPUA分散体。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热重(TG)、胶膜吸水率和力学性能等测试,研究了不同含量改性纳米SiO2胶膜的微观形貌和性能。结果表明:加入改性纳米SiO2使胶膜结晶性降低,热稳定性提高,对胶膜的平整度影响不大。当改性纳米SiO2添加量为5%时,胶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为10.303Mpa、368.807%,比空白膜分别增大了28.82%和66.30%,吸水率为2.418%,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耐水性和力学性能。
  • 石军兵
    . 2015, 46(02): 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铅离子对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水化硬化特性的影响及其在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中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抗压强度随着铅离子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硝酸铅掺量达到10%时,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的各个龄期的抗压强度发生明显下降。铅离子对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凝结时间没有明显影响。在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水化过程中,铅离子对水泥体系的pH值影响不大,但能够造成水泥水化放热峰出现的时间延迟,水化放热的总量减少并影响主要水化产物的结晶程度。在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水化反应后期,当硝酸铅掺量达到10%以上时,在水化产物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Pb2P2O7的衍射峰。复合磷酸盐磷酸镁水泥固化铅离子的浸出毒性试验结果(43ug/L)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5mg/L)。
  • 王春齐;符仲宇;黄小忠;杜作娟
    . 2015, 46(02): 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本文采用弓形法测试其反射率,研究透波层的材质、厚度对结构吸波材料吸波复合材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4~18GHz范围内,厚度对结构吸波材料吸波电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厚度分别为0.25、0.50和1.25mm的透波层,其结构吸波材料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37.03、-33.45和-33.22 dB;随厚度的增加,吸收峰的位置随向低频段显著漂移,10dB的有效吸收带宽也显著变窄,分别为11.5、11和6.5GHz;与厚度相比,材质对结构吸波材料电性能影响较小。
  • 王征;刘平
    . 2015, 46(02): 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一浴法对铜进行了热浸镀铝试验,热浸镀时间为10-25s,热浸镀温度为963-1013K。研究了热浸镀温度和时间对铜铝复合材料界面扩散层厚度的影响,采用XPL-15型偏光显微镜(PM)测量铜铝复合材料扩散层厚度,并依据热浸镀铝试验建立了铜铝复合材料界面扩散层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铜铝复合材料界面扩散层的生长动力学符合抛物线扩散规律,与热浸镀温度的指数成正比,与热浸镀时间成抛物线增长关系;铜热浸镀铝扩散层生长动力学模型的修正系数k与时间t存在线性关系。
  • 韩国志;陈才;高康莉;邓兆静;李郭成
    . 2015, 46(02): 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六氯环三膦腈为原料, 加热开环聚合制备了聚二氯膦腈,再分别以苯胺五聚体为功能单元、甘氨酸乙酯和赖氨酸为调节基团,通过两步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两种可用于神经支架工程材料的可降解电活性高分子聚[(甘氨酸乙酯/苯胺五聚体)膦腈](PGAP)和聚[(赖氨酸/苯胺五聚体)膦腈](PLAP)。通过红外、核磁、循环伏安、紫外等对聚合物进行了全面的表征。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氨基酸类侧链取代基对聚膦腈降解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侧链氨基酸类取代基的类型和比例对此高分子材料的降解行为有着关键性影响。其降解速率随着取代基比例的增加而加快,此外,随着氨基酸侧链基团极性的增加,降解速率增加。
  • 胡志德;晏华
    . 2015, 46(02): 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稠化剂含量是决定磁流变脂骨架结构强度的重要因素,对磁流变脂的实际应用具有较大的影响。实验制备了羰基铁粉质量百分数含量为30%、不同稠化剂含量的5种磁流变脂,考察了不同稠化剂含量对磁流变脂屈服应力、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及磁流变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流变脂表现出剪切稀化的假塑性流体特征,不同稠化剂含量磁流变脂的屈服应力与磁场强度呈现出幂律关系,在适宜稠化剂含量时,幂律指数达到最佳值。提出评价磁流变脂的磁流变效应、交联结构体系强度和稳定性的参数指标,通过调节稠化剂的含量可改变非磁性骨架结构的密度,优化磁性部分对磁流变脂结构强度的贡献,改善磁流变脂的磁流变效应,拓宽磁流变脂的储能模量在磁场下的可控范围。
  • 谢春晓;杨元政;邓世春;李胜
    . 2015, 46(02): 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辊急冷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Cr/Mo比的FeCoMoCrZr非晶薄带,并对该系非晶合金进行等温热处理。用XRD和VSM研究Cr/Mo比的变化对(Fe0.58Co0.42)73Mo17-xCrxZr10系非晶合金晶化过程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x在9-17之间变化时,所制备的合金薄带为非晶结构;(Fe0.58Co0.42)73Mo5Cr12Zr10非晶合金的晶化为一级晶化过程:Am → α-Fe(Co) + CrFe4 + Fe23Zr6 + Cr2Mo, (Fe0.58Co0.42)73Cr17Zr10非晶合金的晶化为二级晶化过程:Am → α-Fe(Co) + Am' →α-Fe(Co) + CrFe4 + Fe3Ni2 + Cr2Zr + 未知相;Cr/ Mo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合金的热稳定性,促进了退火后α-Fe(Co)相的析出。两种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Ms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幅度不同,在低于晶化峰值温度Tp退火,(Fe0.58Co0.42)73Mo5Cr12Zr10合金的Ms随退火温度的升高缓慢上升;而(Fe0.58Co0.42)73Cr17Zr10合金的Ms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快速大幅上升。
  • 工艺 技术
  • 陈蒙;王树林
    . 2015, 46(02): 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干法室温常压状态下,利用滚压振动磨大批量制备尺度在50-80nm的铝纳米颗粒。铝纳米颗粒在超声波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经干燥、焙烧后制备出具有纳米结构的介孔γ-Al2O3(比表面积高达406.9m2/g)。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比表面测定(BET)等技术对介孔纳米γ-Al2O3样品进行表征。并取0.2g不同条件下制备的介孔纳米γ-Al2O3,考察其对Cl-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介孔纳米γ-Al2O3具有高比表面积、孔径大小均匀和高温稳定性。在焙烧温度为400℃、保温4h的条件下制备的介孔纳米γ-Al2O3对Cl-的吸附效率最高,对Cl-的去除率为14.03%。
  • 研究 开发
  • 付姚;段晓龙;邢明铭;张楠;罗昔贤
    . 2015, 46(02): 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In(S2CNEt2)3复合体为前躯体,乙腈和油酸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采用复合体溶剂热分解法于200℃低温下一步合成了NaInS2微米球,通过调控油酸含量,成功制备出具有纳米片刺球结构的超结构NaInS2微米粒子。XRD和FE-SEM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NaInS2具有斜方六面体结构,物相单一,结晶良好。油酸对NaInS2微米球的微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少量油酸(<5ml)的加入,对产物相组成和结晶性无明显作用,但可以使所得产物由实心微米球变为由级次粒子聚合而成的多孔微米球。当油酸含量高于10ml时,构成微米球的级次粒子发生明显的择优取向生长,形成具有极大孔隙度的纳米片刺球。漫反射光谱表明,所得NaInS2微米球对波长小于450nm的光均呈现很强的吸收,吸收边位于450nm。然而,纳米片刺球的吸收边位于400nm,蓝移达50nm。光致发光光谱证实,样品在245nm紫外光激发下,存在一个340-650nm的宽发光带,主峰位于340-450nm,源于电子带间跃迁。
  • 蒋果;冯健;张水洞;黄汉雄
    . 2015, 46(02): 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分子间作用力较低、力学和热学性能较差,本文通过双螺杆挤出制备PPC/PA66短纤维复合材料,促进PA66短纤维与PPC形成氢键作用力。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PA66短纤维的羰基与PPC分子链中的羟基之间形成了氢键,PA66短纤维的引入提高了PPC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当短纤维含量为20 wt%时,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315.8%,初始分解温度和玻璃化温度分别提高了32.2℃和3.8℃。当短纤维含量继续增加至30 wt%时,由于高含量的纤维之间容易发生团聚,导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略有下降。PPC力学和热学性能的显著提高,主要原因是氢键作用力的形成和PA66短纤维受力后发生的拉丝形变所引起。
  • 孙鹏
    . 2015, 46(02): 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表面负载纳米铜,制备复合抗菌材料MWCNTs-Cu。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铜成功地负载在MWCNTs表面,纳米铜分散良好。以大肠杆菌为目标,评价了MWCNTs-Cu对水中细菌的抗菌活性,探讨了其抗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MWCNTs-Cu对大肠杆菌表现出很强的抗菌性,其中,MWCNTs对大肠杆菌有强吸附性,纳米铜起主要杀菌作用。